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3版
“人”与“圈”共生: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驱动人民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逻辑与路径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在产业协作、公共服务、空间治理三大领域探索差异化路径
  (一)产业协同强就业富民生:跨区域园区成核心纽带​
  对西部城市而言,产业是承载就业、带动增收的“压舱石”。川渝两地跳出“各自为战”的传统模式,以“政府引导统筹、企业主体运作、市场配置资源”为原则,在电子信息、汽车制造等契合西部产业基础的领域,共建20余个跨省产业园,形成“链上分工、要素互通”的协作生态。这种模式既实现了产业规模的快速扩张,也让城乡群众在产业发展中获得稳定就业机会与收入增长空间。
  在电子信息这一成渝优势产业领域,“双核联动补链”成为关键路径。重庆两江新区与成都高新区联合搭建产业研究院,整合重庆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科研资源,攻克一批集成电路、物联网领域的关键技术,直接带动区域内技术岗位数量显著提升;重庆西永微电子产业园专注芯片晶圆制造环节,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则主攻芯片封装测试,两地企业通过“订单统筹分配、生产环节互补”的方式,有效降低了单个企业的运营成本,同时催生大量技术密集型岗位,其薪酬水平明显高于本地传统制造业。
  汽车制造产业则依托两地禀赋实现“错位共赢”。重庆凭借老工业基地的产业积淀,重点发展整车研发与生产,形成以长安汽车为核心的整车制造集群;成都则聚焦汽车零部件创新与新能源电池研发,培育出四川时代等龙头企业,为重庆整车生产提供配套支撑。“重庆整车组装+成都部件供应”的协作模式,让两地产业链形成闭环——以长安汽车为例,其重庆生产基地所需的电池、电机等核心部件,均由成都企业通过“ 即时配送、零库存管理”模式供应,大幅缩短生产周期。这种协作不仅让成渝汽车产业在全国市场占据重要地位,更是增大了对就业岗位的需求。如长安汽车等企业已制定了2026届校招计划,计划大幅增加智能化、新能源、软件等核心领域的技术技能人才引进,招聘规模预计提升30%以上,并拓展20所以上相关专业高校。 [4]
  从实践成效看,重庆两江新区、成都东部新区等产业协同核心区域,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幅度明显高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平均水平。一方面,园区提供的优质岗位吸引农村劳动力就近就业,避免了异地务工带来的家庭分离与收入损耗;另一方面,产业集聚带动完成基础设施、公益配套、房地产等在内的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补齐城市发展短板的同时,也带动周边农村基础设施水平大幅提升。[5 ]
  ( 二)公共服务同城化解民忧:“ 1小时生活圈”成现实图景​
  异地就医报销繁、子女入学门槛高、跨城通勤耗时长,曾是困扰成渝两地群众的“民生堵点”。川渝两地以“民生需求为导向”,从教育、医疗、交通三大领域推进公共服务互联互通,逐步构建起“双城生活、同城便利”的民生服务体系。
  教育资源共享打破了“区域分割”格局。川渝20所高校联合组建双城经济圈高校联盟,推行“跨校选课、学分互认、师资互派”机制,重庆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