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4版
“人”与“圈”共生: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驱动人民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逻辑与路径
  与四川大学还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主题开展联合科研,产出一批高水平学术成果[6];在义务教育阶段,布局建设10个成渝地区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试验区,联合实施“成渝协同”重大教育改革试验等6项改革试验示范项目,新增学位2万余个,解决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25.8万人 [ 7]。
  医疗协同服务减轻群众就医负担。川渝30家三甲医院组建医疗联盟,开通“远程会诊、双向转诊”服务,联盟成员包括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等知名医疗机构。重庆周边区(县)患者无需远赴成都,通过远程平台即可获得华西医院专家诊疗建议。2025年,成渝地区实现普通门诊、特病门诊、住院等全部就医类别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跨省直接结算门诊慢特病病种数量从5种增加到10种 [8]。
  交通互联互通缩短了“时空距离”。截至2025年年初,川渝间已建成铁路通道6条[9],同时联合推进成渝中线、西渝、成达万、渝昆4条高铁通道建设,其中成渝中线高铁以400公里时速的技术标准,将实现双城“50分钟通达”的时空压缩效应 。 2022年,[10 ]“川渝20路”跨省一体 化公交线路开通,成为川渝毗邻地区交通互联的里程碑事件,该条线路联通川渝高竹新区和重庆主城区,支持两地公交卡通用,为两地居民出行带来极大便利和实惠,也架起川渝毗邻地区常态化交流合作、旅游探亲的“桥梁” 。
  (三)空间治理精细化提品质:宜居城市建设见实效​
  作为全国首批公园城市建设试点,成渝两地摒弃“大拆大建”的传统城市更新模式,通过公园城市建设、老旧小区改造、保障性住房供给三大举措,优化城市空间功能,提升群众居住品质,让“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愿景落地生根。
  公园城市建设实现“生态惠民”。依托公园城市的宜人本底和绿色开放的公园环境,统筹改革、科技、文化三大动力,深入实施“公园+”“绿道+”策略,在生态本底上嵌入公共服务设施和高效生产空间,打造城市文化地标,营造新经济、新消费、新服务、新业态的生产场景、生活场景、消费场景和人文场景,从而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高端要素集聚,为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发展注入持久动力。以成都为例,到2022年新增绿地面积3885万平方米,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9.93%,在城市内部营造出一幅“城在园中,园在城中”的生态画卷。[11]住房保障工程解决“住有所居”难题。以成都金牛区抚琴小区为例,改造前存在管道老化、停车困难、缺乏休闲空间等问题,改造过程中不仅完成“水电气路”升级,还拆除违章搭建110余处,新增停车位200余个,建成杏园、茶园、乒乓球园“三园”和党群服务中心、社区综治中心、幸福生活馆“三中心”,社区居住环境、基础设施、配套服务全面提升。[12 ]
  成渝“人-圈”共生的现存问题与挑战
  尽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在驱动人民城市现代化中取得阶段性成效,但受西部发展基础、行政体制惯性、生态功能定位等多重因素影响,“人-圈”共生仍面临协同机制不畅、民生供给失衡、生态发展矛盾等深层次问题,这些问题既制约经济圈能级提升,也影响人民城市建设的获得感,需针对性破解。
  ( 一)行政壁垒制约协同效能:公共服务标准“碎片化”
  作为跨省级行政区的经济圈,成渝两地因行政分割导致的“制度性障碍”,成为阻碍“人-圈”深度共生的核心瓶颈,其中公共服务领域的标准不统一问题尤为突出,直接影响要素流动与民生体验。在社保领域,四川养老保险的缴费基数要高于重庆,养老金计发基数也高于重庆,养老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