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5版
“人”与“圈”共生: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驱动人民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逻辑与路径
  中的增发养老金计算办法也不完全相同,但重庆过渡性养老金过渡系数却高于四川。[ 13] 这种差异使得跨区域就业人员社保转移接续流程烦琐,需往返两地提交材料,部分外出务工者因“转移成本高”被迫放弃社保续接,影响就业稳定性。
  医疗服务领域的标准差异同样显著,存在“同病不同价、同药不同报”现象,让跨区域就医群众面临“ 费用不透明、报销有落差”的困扰,即便已实现异地直接结算,仍有患者反映“报销流程比本地就医复杂”,削弱公共服务一体化的实际成效。追根溯源,这种“碎片化”源于两地政府“地方利益优先”的治理惯性,缺乏统一的跨区域协同决策机制,导致公共服务标准制定、调整难以形成合力。
  (二)民生供给呈现“双极失衡”:核心与周边资源差距拉大​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双核引领”的发展格局,在推动产业集聚的同时,也加剧了公共服务资源的“空间极化”,核心城市与周边中小城市、城乡之间的民生供给差距持续扩大,形成“人往核心挤、资源向核心聚”的恶性循环,制约“人-圈”共生的覆盖面。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能力壁垒”,即便进入产业园区就业,也因教育、医疗资源不足难以实现“全家迁移” ,形成“就业在城市、生活在农村”半城镇化状态,制约人口集聚对经济圈反哺效应。 教育资源集中现象尤为突出。重庆、成都两地省级重点中小学数量占经济圈总量绝对优势,“双一流”高校全部集中在双核城市,绵阳、泸州等周边城市优质高中录取率比核心城市低。这种差距导致大量周边地区学生“跨区域求学”,不仅增加家庭教育支出,也加剧核心城市教育资源紧张。
  医疗资源分布失衡问题同样严峻,三甲医院主要集中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周边区县平均每万人拥有执业医师数不足核心城市的一半,部分偏远县域医院连常见手术都难以开展,迫使重症患者前往重庆、成都就医,既增加群众医疗负担,也造成核心城市医疗资源“挤兑” 。
  (三)生态约束加剧发展矛盾:保护与民生改善“两难平衡” ​
  作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肩负“共抓大保护”的国家使命,生态保护对产业选择、开发强度的严格限制,与民生改善所需的就业增长、收入提升形成一定张力,成为“人-圈”共生的独特挑战。
  在产业发展层面,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的管控直接影响就业岗位供给。重庆长寿化工园区因环保标准升级,关停5家化工企业,势必会影响员工就业情况。尽管这些举措符合生态保护要求,但部分资源型区县因缺乏替代产业,出现“就业岗位断档”,农村转移劳动力本地就业率下降,不得不重新外出务工。地方财政层面,生态治理投入也挤占民生资金。部分区县为完成水土流失治理、湿地修复等生态任务,不得不压缩农村道路硬化、养老设施建设等民生项目预算,导致农村居民“出行难、养老难”问题改善缓慢。这种“生态优先”与“民生优先”的短期矛盾,若不能通过产业转型、政策补贴等方式化解,可能影响“人-圈”共生的可持续性。
  优化成渝“人-圈”共生关系的路径建议
  (一)制度层面:建立跨区域民生协同治理机制
  打破行政壁垒,建立统一的跨区域民生协同治理机制,是优化“人-圈”共生关系的“制度保障” 。
  一是成立跨区域协同治理机构。建议由国家发改委牵头,川渝两地政府共同参与,成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