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1版
环卫工人调研:他们在城市“种生活”

  水车师傅罗健朋和垃圾车师傅杨小为
  爽。他们在这座城市因这份工作而成了好兄弟。
  在此之前,杨小为原本在纺织城那边打工。他其实是电焊工,也在工地帮着下料干些粗活。随着年龄增长,他发现眼睛不行了。就和老伴一起干起了环卫工。老伴儿扫马路,他开垃圾车。他们在街角的老旧小区租了一间房,小区门口总是围着很多下棋的人。
  杨小为是永寿人,比老罗大3岁。
  罗健朋是长安人。几乎不怎么说话,像自己家门口的山一样沉默,似乎可以接受一切。
  “ 么啥”,他总爱用这个超短句,抹掉一切情绪。
  他开的小型高压水车停在路边,拽着长管子水枪冲洗着垃圾车,马达轰轰响,散发出柴油味儿。车顶上绿色的喇叭一样的圆筒是雾化器。
  老罗的白发在逆光中刺眼的闪亮。他说自己头发是五六年前变白的。
  杨小为吐槽自己穿上这身工服“不是被尊重,而是被人看不起。”老罗安静的听他绘声绘色吐槽在路上工作遇到的“奇葩”事儿:比如说半夜满大街丢“黑垃圾”的人。
  “ 有伙怂,开着车,12点以后,路上没人,满路上撇,大多数是建筑垃圾。我不愿意拉,拉去没地方倒。领导打电话跟人家说,说好才能拉。 ”
  还有路上各种磕磕碰碰的事儿:“这儿人不自觉。这是垃圾桶,你在那吃饭,饭一吃,随地一丢。你再一说,你就是个扫路的!”“有时你看,咱车在这停着,装垃圾,他车停这,我说,把车挪一下,不挪。话说得不好了。还惹事呢。”有些人说话蛮不讲理。“你就是个扫地的,你专门为我服务的。你服侍我。 ”
  老罗总是安静地听着,回报以一种理解和接纳的憨笑。“么啥。”老罗的口头禅。
  虽然罗健朋和杨小为个性差异颇大,几乎可以说截然相反,但不影响他们在这条路上结成默契的盟友。他们每天都要见面,就像合体人。杨小为像身体的四肢,活泼好动,老罗则是躯干,敦厚稳重。
  他们负责同一块区域:从翠华路十字到小寨东路。每天都能在路上碰见。偶尔坐在马路边,一起抽根烟,也算是平淡日常中颇具仪式感的欢乐。大多数时候,他们一上班就忙到下班,没有闲暇时间。在路上转来转去:一个马不停蹄运送垃圾,一车一车拉到垃圾站。一个马不停蹄冲洗着人行道上的各种污秽物。
  杨小为好几年没回老家了,儿子两口子在胡家庙那边工作。红砖南路有好多小饭馆。儿子和儿媳妇来了,他们会一起下馆子吃顿好饭。
  老罗在八里村租的房子,三四百块钱,一个人住。以前在家种地,现在每隔一两个礼拜骑电动车回家看看家人,也看看家门口如他一般沉默的山。
  杨小为62岁了,老罗59岁。“他还能干五六年。我还能干两三年。回家种地,或者经营车。”杨小为说。
  这座城市给他留下的温暖记忆里肯定有老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