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4版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 呼和浩特市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研究
  首先,文化产业成果分配空间失衡。呼和浩特市“两区两园”文化产业布局、生态文旅线路多集中于城区及近郊,农牧区缺少非遗工作坊、乡村文创园等高附加值的文化业态,农牧民仅能通过“规模化种植+简单文化包装”获得有限的收益。同时,偏远地区的农牧民难以平等参与到文创设计、品牌运营等文化产业的核心环节之中,进而导致发展权的不平等。当群众普遍感觉文化产业红利分配不均衡时,文化产业增长反而可能强化群体间的区隔意识,背离共同发展核心目标。
  其次,民族文化资源与现代文化产业发展割裂。在文化产业升级过程中,蒙古族刺绣、饮食、草原音乐等特色文化资源未能有效转化为产业优势,比如非遗技艺大多停留在展览展示层面,未能充分开发并有效转化为文创产品或数字藏品。同时,呼和浩特市“两区两园”在建设过程中缺乏民族文化元素的注入,无法充分结合并有效利用本地民族文化资源,往往导致少数民族群众在文化产业发展中处于边缘参与地位,难以通过文化产业发展实践增强文化自信与文化认同。
   呼和浩特市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化策略
  (一)丰富文化品牌符号意义,增强文化品牌协同效能
  呼和浩特市应该以破解符号空心化、避免资源内耗为主要目标,构建价值统一、协同联动的文化品牌体系。
  首先,构建文化品牌价值共同体,深化文化品牌符号内涵。编制“赛出石榴红”文化品牌价值手册,明确“赛宝”(民族团结奋进)和“罕宝”(文化包容互鉴)品牌的精神内涵,并设计生活化应用场景, 比如在商业街区宣传栏用卡通形象解读[2]呼和浩特商业文化,在“老字号”商铺支付二维码中植入“赛宝罕宝的团结故事”,让文化品牌符号与群众日常消费认知绑定。同时,积极引导和鼓励文化企业入驻红石榴驿站,推动红石榴驿站功能升级,在每个驿站设立民族文化交流角、语言文化服务岗,并配备双语志愿服务者,由文化企业提供非遗体验预约、民族文化纠纷调解、文创产品对接等服务,比如在城乡接合部的多民族社区,驿站可组织开设民族手办市集,让各族群众在文化消费中感知民族文化品牌承载的核心理念。
  其次,建立文化品牌联动机制,提升协同效能。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品牌联盟,由统战部门牵头,统筹民政、文旅、教育、文联等相关部门资源,制定“年度文化品牌协同发展规划”。同时,推动文化品牌之间内容联动,比如推动文物短视频与宣讲队合作,制作“文物背后的民族团结故事”宣讲脚本,形成“线上视频传播+线下宣讲互动”的模式。此外,实施“一品牌一特色”差异化发展战略,“赛出石榴红”品牌主要聚焦基层文化服务,“北疆文化·赛罕印记”品牌主要聚焦历史文化叙事,“理响赛罕”品牌主要聚焦理论文化阐释,避免内容重叠,形成各有侧重、相互支撑的品牌发展格局。
  (二)贴近文化产业人才成长需求,强化文化人才赋能
  呼和浩特市应该以激发内生动力、精准匹配个性需求为主要导向,构建“教育-实践-就业”全链条文化产业人才培育体系。
  首先,创新文化传播载体,培育文创人才,扩大文化消费市场。开展“寻找我的民族朋友”活动,组织中小学班级进行跨民族结对,[3 ] 共同完成民族美食文化调研、家庭团结故事采集、非遗技艺创新设计等任务,鼓励中小学生制作“我们的民族团结故事”手抄报或短视频,在校园广播站、官方公众号上展播,激发青少年参与文化创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同时,与内蒙古大学、内蒙古艺术学院联合开发呼和浩特市民族文化校本课程,将文物故事、跨民族合作案例转化为漫画、情景剧脚本,并融入文创设计实践课程,在培育文创人才的同时,扩大潜在文创消费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