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5版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 呼和浩特市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研究
  其次,精准对接青年就业创业需求,提升人才赋能实效。建立少数民族青年职业发展数据库,摸排其技能特长和就业意向,联合呼和浩特市金山文化创意园区以及航天开发区的数字文创企业共同开发“订单式培训”项目,比如面向蒙古族青年开展“民族文化+电商直播”培训,教授非遗产品直播销售技巧;面向回族青年开展“饮食文化+品牌设计”培训,教授打造民族特色餐饮IP技能,确保技能培训与文化市场需求相匹配。同时,设立民族团结文化创业扶持基金,对跨民族合作的文化创业项目,比如汉蒙联合文创工作室、回汉民族饮食工作坊等给予一定补贴,并配备商业导师提供专业指导,以帮助其项目落地,让青年在共同创业的实践中强化文化情感纽带,厚植文化产业发展动能。
  (三)推动文旅融合与产业协同,促进产业均衡发展
  呼和浩特市应该以共享发展成果、彰显民族特色为核心目标,推动文化产业向均衡化、特色化升级转化。
  首先,推进文化产业成果共享,缩小城乡差距。实施“城乡结对帮扶”计划,组织城区的文创公司、非遗工作坊等文化企业与农牧区的民族村庄共同结对,通过“技术指导+市场对接”帮助其发展特色文化产业,比如为回族村民提供清真食品包装图案设计服务,并与呼和浩特市大型商超、文旅景区共同合作,以拓宽销售渠道。为蒙古族村培育“草原民宿+非遗体验”新业态,与农牧民共同设计民族风格的客房,并开发农牧民生活研学线路,以确保农牧区群众能够深度参与文化产业核心环节,共同享有文化产业发展红利。
  其次,推动民族文化资源与现代产业深度融合。在呼和浩特市“两区两园”的建设过程中融入民族文化元素,在呼和浩特市金山文化创意园区内规划民族文创产业园,吸引蒙古族银器、回族地毯、汉族剪纸等非遗企业入驻,推动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有机结合,比如用蒙古族银器纹样设计首饰构型,用回族砖雕元素设计文创摆件;在北斗产业园内开发民族语言文化导航系统,支持蒙古语、汉语双语导航,并在途经文化景点时自动播报多民族历史故事,让少数民族群众在科技应用中培育文化消费动能;打造乡村文化振兴示范村,在示范村内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比如汉族与蒙古族群众合作经营草原农家乐,在草原原生态场景中享受汉族面食、蒙古族奶茶,体验非遗刺绣;又如汉族与回族群众合作建设农耕文化体验园,让游客真实体验汉回农业种植技术的差异。推动民族文化资源与现代产业有机结合,在文化产业发展中彰显各民族共同致富的生动实践,推动文化产业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坚实载体。
  结语
  呼和浩特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牵引,推动文化产业创新发展,已形成品牌、人才、产业协同发展的基本格局,然而仍然需要破解符号空心化、需求错位、融合不足等现实问题。未来需要进一步推动文化产业从规模增长向质量提升转变,从单向文化输出向双向互动参与转变,从文化符号展示向产业发展认同转变,让群众从文化产业的被动消费者转变为文化产业的主动参与者,让文化产业要素深度融入各族群众的日常生活。呼和浩特市以文化产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其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方式方法为全国民族地区提供了可复制、可参照的实践经验。
  参考文献
  [1]林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实践创新[J].当代广西,2025(10):54.
  [2]解胜利,吴理财.从文化符号到文化IP: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创新——以贵州台江县“村BA”的发展为例[J].民族学刊,2025(5):17-25,153.
  [3]陈立鹏,任彤.社会整合视域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育人体系构建[J].民族教育研究,2025(1):15-24.
  作者简介
  姜海艳 中共呼和浩特市委党校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乡村振兴、边疆经济韩秀云 中共科右前旗委党校理研室副主任,研究方向为民族理论与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