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审计:理论构建与实践条件
审计学界对新质生产力发展这一重大命题保持了应有的学术敏感,并从两个方面对新质生产力与审计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一)新质生产力推动审计创新发展研究
这个问题主要从三个层面进行了研究。一是新质生产力推动审计发展的总体性研究。陈佳等研究了新质生产力赋能审计高质量发展的内涵逻辑与路径 。[ 3] 焦烜 、[ 4]王丽娟 、[ 5]梁力军[6]等对新质生产力推动审计数智化转型进行了研究,另有学者提出了审计新质生产力的概念并对其构成要素进行了分析 。[7]二是新质生产力推动内部审计发展研究。胡薇研究了新质生产力下内部审计人员思维与能力提升的必要性与主要路径[8],王俊杰探讨了新质生产力助力内部审计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与创新路径[9],何静研究了新质生产力推动内部审计质量提升的机理 [10 ], 韩世强对新质生产力背景下内部审计的变革与机遇进行了研究[11],黄思良等研究了新质生产力引领国企内部审计发展的路径[ 12] 。三是新质生产力推动国家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发展研究。袁依凡等分析了新质生产力背景下国家审计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13 ], 张夏恒等研究了新质生产力赋能国家审计高质量发展的价值、逻辑与路径 [14],边景景等研究了新质生产力推动国家审计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杜肇毅等分析了新质生产力促进国家审计发[15]展的主要内容[16],唐萁对新质生产力背景下经济责任审计优化路径进行了研究[17]。这些成果提供了关于新质生产力背景下审计创新发展的理论思考。
(二)审计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研究
学术界围绕这一问题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了研究。一是关于审计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基本理论问题。孙宝厚对审计为什么要、为什么能和如何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进行了深刻阐述[18],王燕嘉对国家审计影响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效应与机理进行了分析[19],赵永红分析了新质生产力发展中国家审计的地位作用及其实现条件[2 0], 程博等探讨了研究型审计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内在逻辑[2 1] 。 二是审计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机制与路径。陈汉文等研究了国家审计推动新质生产力形成与发展的路径 [22],王敬勇研究了国家审计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机制、着力点和路径 [23],李学岚研究了国家审计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主要[2 4]路径 。三是关于内部审计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研究。冯均科认为内部审计可以从四个层面推动组织提升新质生产力[ 25 ], 贺永红分析了内部审计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路径与保障机制 [26]。四是部分学者对科技审计 [ 27 ]、教育审计 和绿色审计[2 9]等进行了研 究,[2 8]对陕西和广东等地科技专项审计的经验进行了总结;另外,西方国家较早[30]开展了技术创新审计实践与研究 ,为我国科技审计及其研究提供了参考。这些成果为后续研究提供了重要基础。
总体上,审计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相互关系是十分前沿的研究主题,相关研究启动之后发展较快,但总体上存在以下不足:首先,研究成果偏少。研究格局失衡,研究重心主要集中在如何利用新质生产力推动审计创新发展,关于审计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研究相对薄弱,不能适应新质生产力审计实践的理论需求。其次,研究系统性不够。关于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研究没有统一起来进行系统性理论建构;关于科技审计、教育审计和绿色审计的研究虽然触及到了新质生产力审计,但缺乏对新质生产力审计的整体研究。最后,由于缺乏上述理论自觉。现有研究没有将新质生产力审计单独抽象出来并对其本质内涵、体系构成、运行机理和规律特点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对各地实践探索也缺乏深入的经验总结和理论分析。总之,现有研究缺乏对新质生产力审计是什么和包含哪些要素的系统研究;因此,本文针对这种不足提出新质生
(一)新质生产力推动审计创新发展研究
这个问题主要从三个层面进行了研究。一是新质生产力推动审计发展的总体性研究。陈佳等研究了新质生产力赋能审计高质量发展的内涵逻辑与路径 。[ 3] 焦烜 、[ 4]王丽娟 、[ 5]梁力军[6]等对新质生产力推动审计数智化转型进行了研究,另有学者提出了审计新质生产力的概念并对其构成要素进行了分析 。[7]二是新质生产力推动内部审计发展研究。胡薇研究了新质生产力下内部审计人员思维与能力提升的必要性与主要路径[8],王俊杰探讨了新质生产力助力内部审计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与创新路径[9],何静研究了新质生产力推动内部审计质量提升的机理 [10 ], 韩世强对新质生产力背景下内部审计的变革与机遇进行了研究[11],黄思良等研究了新质生产力引领国企内部审计发展的路径[ 12] 。三是新质生产力推动国家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发展研究。袁依凡等分析了新质生产力背景下国家审计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13 ], 张夏恒等研究了新质生产力赋能国家审计高质量发展的价值、逻辑与路径 [14],边景景等研究了新质生产力推动国家审计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杜肇毅等分析了新质生产力促进国家审计发[15]展的主要内容[16],唐萁对新质生产力背景下经济责任审计优化路径进行了研究[17]。这些成果提供了关于新质生产力背景下审计创新发展的理论思考。
(二)审计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研究
学术界围绕这一问题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了研究。一是关于审计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基本理论问题。孙宝厚对审计为什么要、为什么能和如何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进行了深刻阐述[18],王燕嘉对国家审计影响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效应与机理进行了分析[19],赵永红分析了新质生产力发展中国家审计的地位作用及其实现条件[2 0], 程博等探讨了研究型审计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内在逻辑[2 1] 。 二是审计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机制与路径。陈汉文等研究了国家审计推动新质生产力形成与发展的路径 [22],王敬勇研究了国家审计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机制、着力点和路径 [23],李学岚研究了国家审计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主要[2 4]路径 。三是关于内部审计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研究。冯均科认为内部审计可以从四个层面推动组织提升新质生产力[ 25 ], 贺永红分析了内部审计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路径与保障机制 [26]。四是部分学者对科技审计 [ 27 ]、教育审计 和绿色审计[2 9]等进行了研 究,[2 8]对陕西和广东等地科技专项审计的经验进行了总结;另外,西方国家较早[30]开展了技术创新审计实践与研究 ,为我国科技审计及其研究提供了参考。这些成果为后续研究提供了重要基础。
总体上,审计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相互关系是十分前沿的研究主题,相关研究启动之后发展较快,但总体上存在以下不足:首先,研究成果偏少。研究格局失衡,研究重心主要集中在如何利用新质生产力推动审计创新发展,关于审计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研究相对薄弱,不能适应新质生产力审计实践的理论需求。其次,研究系统性不够。关于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研究没有统一起来进行系统性理论建构;关于科技审计、教育审计和绿色审计的研究虽然触及到了新质生产力审计,但缺乏对新质生产力审计的整体研究。最后,由于缺乏上述理论自觉。现有研究没有将新质生产力审计单独抽象出来并对其本质内涵、体系构成、运行机理和规律特点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对各地实践探索也缺乏深入的经验总结和理论分析。总之,现有研究缺乏对新质生产力审计是什么和包含哪些要素的系统研究;因此,本文针对这种不足提出新质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