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4版
新质生产力审计:理论构建与实践条件
  产力审计这一新的概念,并运用审计本质理论和审计构成要素理论对其内涵、定位、构成要素等进行研究,从而对新质生产力审计进行初步的理论构建,为后续研究和实践推进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新质生产力审计的内涵与定位
  为了深入认识新质生产力审计是什么,就必须深入考察其本质内涵,以及在整个审计活动中的定位。
  (一)新质生产力审计的内涵
  新质生产力审计的内涵是其内在本质的揭示。新质生产力审计本质是审计的一般本质在新质生产力审计中的投射和实现。
  审计及其一般本质产生于经济资源使用中委托方与代理者之间的矛盾关系。委托代理关系中存在着代理问题和次优问题[31],即代理者是否愿意最大程度或是否有能力实现委托方的利益。审计就是对代理者受托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检查评价的活动,其功能就是提供评价信息,其目的就是供委托方以此评价信息为依据对代理者受托经济责任履行行为进行监督管理并对资源投入进行优化,从而便于委托方维护和实现自己的利益。因此,审计活动本质上是对受托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评价的活动,是委托方管理委托代理关系的工具。社会审计本质上是一种对经济社会领域中的代理者受托经济责任进行评价的活动,其目的是为委托方监督管理代理者或改变代理者提供依据。内部审计是组织对内部代理者受托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评价,从而为组织对代理者的监督管理提供信息依据。国家审计不仅具有经济监督职能,还具有政治功能,即通过受托经济责任评价和监督以控制公共权力运行和维护国家治理秩序,而且国家审计在不同的社会具有不同的性质;在专制社会,国家审计就是统治者驾驭下属维护其统治利益的手段,因而它是专制统治的工具;在民主社会,国家审计是人民对公共部门及其成员进行监督管理的手段,因此它是民主法治的工具 。 [3 2]新质生产力审计是审计实践的新领域,主要包含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的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虽然它们具有各自的内涵规定,但是也具有共同的本质,这种本质是审计的一般本质在它们之中的具体实现。因此,新质生产力审计的本质就是审计机构对审计对象新质生产力发展受托责任履行情况进行评价,为审计委托方管理委托代理关系以及优化新质生产力发展体制机制提供信息支持,以保障新质生产力健康发展,从而维护和实现委托方的利益。
  (二)新质生产力审计的定位
  新质生产力审计是新产生的审计实践活动,之所以要将其作为新的审计活动类型并进行命名,不仅因为其新,更主要的是因为其重要性和与现有审计活动相比具有的内在规定性。因此,新质生产力审计虽然可以利用现有审计业务来进行,但是作为一种新的审计活动类型需要进行系统性构建。
  审计实践处于发展演进之中,相继不断产生新的审计活动类型,这一点在国家审计领域体现得最为明显。经过四十多年发展,我国国家审计从最初的财政财务审计、金融审计和企业审计等起步,发展出了民生审计、环境审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领导干部任期(离任)自然资源审计、政策跟踪审计和涉外审计等多种审计活动 , 以及扶贫审计、[33]地方债务审计等专项审计活动。这些新发展出来的审计活动并非理论上分类的产物,而是在实践中产生、发展和形成的。而且,这些审计活动类型的划分并非完全遵循同一个标准,很多类型之间存在交叉渗透,比如民生审计和环境审计不可能不涉及财政审计、金融审计、政策跟踪审计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等。国家审计要服务大局围绕中心开展工作,当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出新的重要领域或者需要关注某些重要问题时,国家审计就必须跟进发挥监督保障作用,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