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5版
新质生产力审计:理论构建与实践条件
  这种审计的客体、内容和目标具有相较于其他审计活动的独特规定性,这时就可以考虑是否将这一新发展领域或重要问题的审计从其他审计活动中分离出来单独进行谋划和推进,或者要求现有审计业务将这一新领域纳入审计范围;无论是将这种新领域的审计从业务上分离出来,还是现有审计活动将这新领域纳入审计范围,从理论上讲这种新领域的审计都是一种新的审计活动,因为其构成要素有新的内容规定性,并且有自己的规律特点。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虽然不具有国家审计业务活动类型及其发展过程,但是它们深受国家审计实践发展的影响,并且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也不断将一些新的经济活动纳入视野,从而发展出新的审计实践领域。
  党的二十大将高质量发展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首要任务进行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审计委员会一次会议上强调,国家审计要聚焦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其后又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并进行系统阐述和战略部署。因此,国家审计应当将新质生产力审计作为重要工作进行系统谋划和推进实施。同时,新质生产力发展也是投资者和企业等市场主体需要抢占的市场空间,新质生产力审计自然也是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需要开拓的新领域。因此,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战略地位以及它对监督评价体系的内在需要,决定了新质生产力审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新质生产力审计是一种综合性审计,不能被某种现有审计类型与业务所完全包含,并具有完整的构成要素和内在规定性,这是将其独立为一种新的审计活动的重要原因。首先,新质生产力审计不仅包括国家审计,还包括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因此无法被后三者中的任何一种所包含;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的国家审计也不能被现有某种国家审计活动类型所包含,比如科技审计只是新质生产力发展审计的重要构成部分,但不是其全部;政策跟踪审计、教育审计和绿色审计等与新质生产力审计是交叉关系而不能彼此等同。其次,虽然现有的部分国家审计业务可以从不同层面保障新质生产力发展,但是这些保障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审计业务活动没有整合为系统的审计体系,不能完全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对系统性审计的需要。最后,同现有国家审计业务活动相比新质生产力审计有完整的构成要素并被赋予新的内容规定性,具有自身的特点与规律。这些因素使得有必要将新质生产力审计作为一种新的审计活动类型进行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当然,新质生产力审计并不是要抛弃既有审计业务活动完全另起炉灶,它们完全可以为其服务,但有必要探索它们开展新质生产力审计的规律、特点与实践形态,并探索新质生产力专项审计的体系构成与运行机制,从而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监督保障。
  新质生产力审计的构成要素
  每种审计活动的内在规定性是由其构成要素的具体内容及其组合状态决定的,尤其审计功能、审计主题和审计客体三个要素的具体内容及其组合会产生不同的审计业务类型。要深入回答新质生产力审计是什么,以及为什么可以考虑将其作为一种新型审计活动,就必须在揭示其本质内涵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其主体、对象、客体、目标、功能等构成要素,以及这些要素的具体内容;正是因为新质生产力审计具备完整的构成要素,而且这些要素具有独特的内在规定性,才能将其作为一种新型审计活动来研究和推进。
  (一)审计主体
  广义上讲,审计主体包括审计委托主体和审计行为主体。审计行为主体主要是指具体从事审计活动的组织及其人员。从事新质生产力审计行为的组织主体包括国家审计机构、承担新质生产力发展任务的具体组织的内部审计机构,以及对承担新质生产力发展任务的个体或组织进行审计的社会审计机构。新质生产力发展中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