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6版
新质生产力审计:理论构建与实践条件
  审计的委托主体是党、国家和人民。内部审计的委托主体包括组织负责人和管理者,如果组织是企业还包括企业董事会和股东。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社会审计主要针对企业进行,其委托主体主要包括企业管理者及其股东。新质生产力发展中,审计委托主体是审计活动的需求者和审计结果利用者,是使审计活动得以发生的关键要素,虽然这些主体并不从事具体的审计业务活动。所以,同现有审计活动类型只有单一的审计主体相比,新质生产力审计由于包含三种审计活动,其主体相应有国家审计主体、社会审计主体和内部审计主体三种类型。
  (二)审计对象
  审计对象又称为被审计单位。承担新质生产力发展职责或任务的公共组织、社会组织、市场主体都是被审计单位。由于新质生产力包括国家审计、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所以它包括三类审计对象。国家审计的对象包括承担新质生产力发展决策与资源配置的政府职能部门、承担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科学研究与技术转化的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以及相关研发团队、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服务的其他事业单位和社会中介组织,以及有国家资金资源支持承担新质生产力发展任务的国有企业、集体企业、民营企业、中外合资企业和社会研发组织等。内部审计的对象则是所有承担新质生产力发展职责或任务机构的组成部门或下属单位,既包括政府等公共部门内部审计的对象,也包括市场主体内部审计的对象。社会审计的对象主要是除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之外从事新质生产力发展活动的各种企业和其他市场主体。因此,新质生产力审计的对象不仅包括公共组织,还包括市场主体和社会组织。
  (三)审计客体​审计客体是审计活动指向的对象,包括审计对象和审计内容 ,[3 4] 审计对象和审计内容的差异性是审计业务划分为不同类型的重要依据。新质生产力审计包括国家审计、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它们分别有自己的审计内容。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国家层面重大政策、重大项目、经费设施、人才和体制机制等方面的支持,因此需要充分发挥国家审计的监督保障作用;相应国家审计的内容主要包括新质生产力发展重大政策重大项目落实情况、新质生产力发展公共资金资产资源使用情况、国有高新技术企业或有公共资源投入的其他高科技企业经营情况、领导干部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责任履行情况以及相关资源资产管理和生态保护情况等,尤其要对国家教育科技体制、国家创新体制机制、高新技术研发转化体制机制、新兴产业和战略性未来产业发展规划与体制机制、高校和科研机构重要科技项目执行及经费使用情况、国家支持企业的技术改造研发经费使用情况、科技人才培养与使用情况、国家支持的新兴产业或未来战略性产业发展情况、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的重大风险隐患等进行审计监督。虽然部分国家审计业务可以对以上内容的某些方面进行审计,但每种审计业务无法对上述所有内容进行审计,因此需要聚合部分审计业务形成新质生产力专项审计,而且无论是传统审计业务开展新质生产力审计还是开展新质生产力专项审计,都需要根据新的审计内容探索的把握新的审计活动规律与特点。内部审计的内容主要包括组织内部执行新质生产力发展政策决策情况、新质生产力发展相关资金资源使用情况,以及相关风险控制情况等。社会审计主要是面向市场主体,审计内容主要包括审计对象资金资源使用情况、资产负债损益情况和内部控制系统运行情况等;这两种审计也具有新内容,需要探索适合这种新内容的审计方式方法。
  (四)审计目标
  审计目标是审计活动要达成的预期成果、境界和目的,是驱动审计活动发生,引领审计活动方向和规范其过程的关键要素。新质生产力发展领域和其他领域中国家审计的根本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