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8版
新质生产力审计:理论构建与实践条件
  为一种独立的审计活动进行系统谋划与实践,也没有对既有实践进行系统的经验总结和理论研究,因此尚未形成揭示新质生产力审计内在构成、运行规律和主要特点的系统理论,这些制约了新质生产力发展审计实践开展和发展。因此,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审计工作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为指导,按照研究型审计要求,系统总结实践经验,深入研究新质生产力审计中的基本理论问题,进一步认识新质生产力发展对审计提出的新要求,深入回答审计为什么要、为什么能和怎样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等问题,努力把握新质生产力审计的规律与特点,为新质生产力审计实践提供理论支持。
  (二)构建新质生产力审计“三位一体”格局
  新质生产力审计由国家审计、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构成,因此要推进三种审计协调发展,形成各尽其责、相互协同的“三位一体”格局。首先,三种审计要在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中形成自己的独特体系,明确自己的职责、功能、内容、对象和方式,探索经验,总结规律,形成工作体系和理论体系。其次,三种审计要突出职能优势,发挥各自独特作用。国家审计要注重对新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国家重大决策与重大项目落实、重点资金利用、重点研发机构与企业运营,以及相关体制机制的审计,充分发挥促进体制机制完善、督促政策项目落实、监督公共资源资产使用、规范权力运行、促进新技术研发转化、预防系统性风险、优化新质生产力发展生态、维护市场秩序等方面的作用。内部审计要在推进国家政策落实、维护内部财经秩序、健全内部控制、规范权力运行和防范风险隐患等方面发挥作用。社会审计要代表投资主体和利益关联方,对高新技术企业资产财务债务状况进行审计,推动企业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加强风险管理和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最后,三种审计可以相互协同。国家审计可以参考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的成果,构建更加充分的信息来源;可以联合内部审计力量共同实施部分审计项目,或将部分审计项目外包给社会审计机构。在对公共组织进行审计时,国家审计和内部审计更应相互配合,内部审计要贯彻国家审计的要求,接受国家审计的指导,将国家审计的要求延伸到组织内部,加强对国家政策落实情况和公共资源使用情况的审计;同时内部审计要充分利用国家审计成果,加大审计针对性,明确审计重点,推动内部控制体系建设。非公企业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之间也应相互支持,内部审计要根据社会审计结果不断优化自身体制与工作,提高审计效能;社会审计要关注内部审计是否健全,推动内部审计完善。
  (三)全面加强新质生产力审计能力建设
  全面提升新质生产力审计能力,才能适应现实需要。首先,要加强新质生产力审计体制机制建设。一方面,要健全利用现有审计业务开展新质生产力审计的体制机制,在开展财政审计、金融审计、企业审计等业务时将新质生产力审计作为重要任务列入审计计划,同时在职责分工、审计内容、审计方式、审计标准和人员配置等方面予以明确。另一方面,要探索新质生产力专项审计体制机制,明确其体系构成、运行机制与主要类型,保障能够对新质生产力发展政策、项目、单位、资金和制度等进行专项审计。其次,要加强新质生产力审计队伍建设。要在审计干部队伍中进行新理念新理论教育,形成新质生产力审计新思维新视角;要通过招聘、培训和实战建设一支懂新质生产力、掌握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能进行新质生产力审计的人才队伍。最后,要加强新质生产力审计数智技术建设。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改善新质生产力审计信息获取、存储、处理和利用的能力,优化审计流程与机制,提升审计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保障新质生产力健康快速发展。
  结论与展望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