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93版
西安市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路径研究
  地处“一带一路”核心区域,是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战略支点,肩负着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使命。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有助于发挥西安在航空航天、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领域的产业优势,加速布局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物技术等未来产业,打造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能够进一步释放城市创新发展活力,推动西安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最能体现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科技创新为产业创新提供发展动力,产业创新为科技创新奠定发展基础,只有二者相互融合,才有助于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促进整个产业体系实现深刻变革。近年来,西安聚焦产业强市发展目标,持续放大产业优势,但是,作为全国重要的科教中心,每年产出大量科研成果,但本地转化率较低,大量成果“墙内开花墙外香”,科技与产业“两张皮”的问题依然突出。通过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能进一步破解自身发展问题,打通“科技-产业-经济”循环链条,推动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为西安经济增长注入新动能。
  (三)提升城市国际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全球城市竞争已从资源争夺转向创新能力比拼。从2024年城市品牌价值排行榜单就能看出,纽约、东京等国际化大都市常年位列榜单前列,形成了具有城市发展特色的产业集群和创新聚集地,在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都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发展经验充分表明,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的协同程度直接决定着城市能级。在全球化技术竞争加剧的背景下,西安作为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需依托科技突破重构产业竞争力。2024年,西安研发投入强度达5.56%,位列全国第三,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4500亿元,表明科技创新已成为城市发展的核心动能。但是相比于这些国际化大都市,西安不论是在产业规模,还是创新能力上都存在很大差距。西安要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为抓手,充分发挥科教资源富集这一优势,聚焦国家发展重大战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培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以企业为基础,加快培育城市创新竞争力,提升城市在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的话语权。
  西安市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具备良好的发展基础
  (一)政策体系创新持续深化
  为进一步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不断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西安集中出台了《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发展若干措施》等9项政策,构建“企业主体-产业升级一场景开放”三位一体支持体系,从资金支持、奖励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明确的规定。例如,设立50亿元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对重大攻关项目给予30%研发补贴;推行“校招企用”“横向结余经费出资入股”等机制,赋予科研人员70%以上成果收益权,进一步激发了创新积极性。
  (二)创新平台能级显著提升
  西安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为总抓手,构建了“基础研究一技术攻关一产业转化”的全链条创新体系,为融合发展创设良好的生态。2024年,秦创原总窗口累计孵化科技型企业超2000家,技术合同成交额达2881亿元,同比增长18%。丝路科学城作为核心载体,三年内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121亿元,吸引2150家科技型企业入驻,形成光子、氢能等7个产业创新聚集区,平台建设初见成效;布局先进阿秒激光设施、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等,集中入驻中国科学院3个重点实验室,加速基础研究到产业化的衔接。
  (三)重点产业实现突破发展
  西安始终将产业强市作为发展目标,明确重点发展的六大支柱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