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94版
西安市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路径研究
  规划布局了一批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在半导体产业方面,形成“设计-制造-封测”全链条布局,奕斯伟硅材料项目实现12英寸大硅片国产化,产能占全国15%。航空航天产业作为西安的支柱产业,技术能力不断提高,突破液体火箭发动机技术,进一步增强了产业优势,商业航天企业数量居全国第二,空天动力研究院等平台推动关键技术攻关。在新材料与新能源产业,隆基绿能主导的光伏技术全球领先;同时氢能产业链加速布局,建成“中国西部氢能走廊”,在西咸新区等地规划建设重点区域,整合陕汽、隆基等本地企业,先后引进和培育一批重点氢能企业,增强整体产业实力。
  西安市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存在梗阻
  近年来,西安高校专利数量显著增加。以西安交通大学为例,2024年发明专利申请量达到1271件,位列全国高校第五,但高校专利成果水平参差不齐,平均专利成果转化率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究其原因,一是中间环节缺失。科技成果转化一般需要经历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授权、知识产权许可和转让、概念验证、中试熟化、产业化等环节 。 [5 ] 然而,相比较于杭州、合肥等城市,西安的概念验证中心、中试基地等载体不足,尤其是依托于企业、研究院所等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水平较低,缺乏对科技成果的精准对接和市场化推广,导致很多科技成果“外流”或“夭折” 。比如,西北工业大学等高校的航空技术因缺乏中试支持难以产业化。二是评价体系僵化。由于科研考核、职称评定等评价机制不够灵活,科研人员存在“不敢转、不想转、不会转”的倾向,创新创业活力没有充分激发,科研成果实际应用较少,市场导向不足导致大量科技成果被“束之高阁” 。
  (二)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尚未夯实
  西安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中小企业技术吸收能力较弱,80%的科技型企业年营收不足5000万元。企业在地区创新政策制定、重点产业方向确定、重点课题项目规划等方面的参与度不高,话语权较弱。相较于广州、南京、成都等城市,企业整体结构呈“金字塔”状,百亿级的企业仅有15家,大多数企业规模较小,在融合发展方面“心有余而力不足”,缺乏充足的资金支持。另外,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之间没有建立起长效合作机制,合作水平不高,合作效果不佳。企业大多寄希望于高校解决关键性技术问题,经营重点集中在应用领域,很少关注和支持技术研究,更缺乏技术转化思维,龙头企业在融合发展中的带动作用不强。
  (三)人才结构性矛盾突出
  一是高端人才流失严重。虽然西安高校资源丰富,每年培养的理工科毕业生众多,但是,受制于城市发展程度、工作机会、薪资水平等多重原因,每年约有60%的毕业生流向东部沿海地区,尤其是特定领域如半导体、新能源等,现有人才数量和质量难以满足产业发展需要,影响了产业的进一步壮大。二是复合型人才短缺。尤其是既懂技术又熟悉产业化的“科学家+工程师”团队不足,制约技术转化效率。三是高端人才成本较高。相比较于深圳、广州等处于产业成熟期的城市,西安正处于产业转型期,需以薪资优势弥补城市综合吸引力短板,成熟团队的搜寻和培养成本较高。
  西安市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夯实融合发展基础
  持续做大做强支柱产业,聚焦产业链短板和关键环节,采用“揭榜挂帅”“赛马”等机制,加快打造科技创新资源集结地、原始创新策源地,推动前沿技术创新突破,针对信息科学、生物医药、集成电路、先进材料、科研仪器、核心种源等瓶颈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