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95版
西安市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路径研究
  约,一体化推进“短板”攻关、迭代应用和生态培育。增强人工智能、半导体、光子等优势新兴产业竞争优势,以全国重点实验室、陕西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西安区域科创中心等重点项目及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为支撑,不断开拓科技创新经济新赛道。加快培育类脑智能、量子信息等未来产业,抢抓市场发展新机遇。做优做精生产性服务业,制定出台相关支持政策措施,并大力推广“服务型制造”模式,加快企业转型升级发展。加强数字赋能产业发展,完善数字经济支持产业政策和产业体系,制定新型基础设施体系建设方案,抓好“智改、数改、网联”改造试点,促进制造业新兴技改和数字化转型。
  (二)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突出融合发展关键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让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企业是实现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主体。支持陕汽、比亚迪、奕斯伟、铂力特、法士特等链主或科技领军企业牵头,坚持“政府组织创新、高校原始创新、企业集成创新”三位一体组建创新联合体。培育建设秦创原未来(新兴、特色)产业创新聚集区,集中力量培育一批规上企业、科技领军企业。支持制造业、软件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以及企业加速器和孵化器等升规晋级。鼓励各区县、开发区结合优势产业布局规划建设特色发展区,支持已有产业园区、创新街区升级改造,充分保障园区企业高质量运营。
  (三)完善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畅通融合发展路径
  大力推广“一院一所一校一港一企”成果转化模式,总结发展过程中的优秀经验和做法,整合政府、企业、研究所优质资源,支持有意愿的企业进行实践探索。更好发挥西交大、西工大、西电等研究型大学的专业优势,凸显创新主力军作用,通过产教融合平台、大学科技园区、校企合作办学等多种形式,实现实验室成果与市场需求,人才培养与企业需要精准对接,构建企业、高校等多方参与、多元合作的创新共同体。支持高校院所、医疗机构、军工单位、国有企业开展“先使用后付费”“权益让渡”“科技成果评价”等试点,不断探索融合发展新模式。加快发展对产业全链条、全生命周期的科技金融服务,充分发挥好各类投资基金撬动作用,聚焦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领域,坚持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的基本原则,促进“天使投资+政府基金”等多方资金的有机结合,完善耐心资本投资机制,构建“ 股贷债保”联动金融服务体系,深化金融资产股权投资试点。
  ( 四)促进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展,强化融合发展保障
  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推广“校招企用”“双导师制”引才育才模式,加快建设标准化、规范化、专业化的技术经理人培养体系,不断壮大技术经理人队伍,切实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组织高校、企业互派人才担任“产业教授”“科技副总”,清单式引进“高精尖端”人才和高水平创业团队。支持科技成果“走出校园”“走出实验室”,鼓励科研人员领办和主办科技型企业。发挥秦创原服务人才成长作用,营造“四个尊重”社会氛围,深化“人才+项目+资本”“院士领衔+团队培植”“ 企业+职业院校”等协同引才育才模式。支持高校对接西安实际科技需求,申请人才定向、定点培养项目。加大对政企校产教融合、共培共育数智人才的支持力度,加快开设贯通各学历层次的数智人才培养专业。
  参考文献
  [1]姚树洁,王洁菲.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逻辑和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J].宏观质量研究,2023(6):29-42.
  [2]姚树洁,陈锡毅.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意义、挑战与战略[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5(3):1-19.
  [3]杜传忠,李钰葳.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机制、模式与路径选择[J].社会科学战线,2025(4):21-34.
  [4]习近平.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24(20):6-9.
  [5]詹懿.重庆市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路径研究[J].中国国情国力,2025(1):70-73.
  作者简介
  马 媛 中共西安市委党校讲师,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理论与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