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04版
数字乡村视域下 提升青海农牧民数字素养的路径研究
文/尹秀娟
  
  数字赋能导向下的乡村建设归根结底是农民的数字素养建设问题,提升农民的数字素养是确保农村通过数字乡村建设有效实现数字赋能的关键。本研究基于实地调研,分析了青海农牧民的数字素养现状,以及农牧民数字素养水平提升面临的困境与原因,并从农牧民数字化意识、应用场景开发、教育培训及组织保障方面提出可行性建设路径,为提升青海农牧民数字素养,增强农牧民参与数字乡村建设的内在动力,实现数字赋能助力。
  数字化情景下的乡村建设其实质是运用数字技术对乡村生活的重构和对产业形态以及农村发展模式的调整,以期达到区域、城乡同步实现平等分享数字红利的目标。农民作为数字乡村建设的主体,其数字素养提升是确保数字乡村建设有效推进的关键。2021年,中央网信办在《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行动纲要》中指出,提升农民数字素养,提高农民对数字“新农具”的使用技能,让农民充分享受数字红利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共同富裕的重大举措。
  农民数字素养是农民运用数字技术适应和创造美好生活的素质与能力,这其中包含了农民对数字技术的认知、利用、分享、创造以及批判性思维等。作为一种新质生产力,农民的数字素养是通过运用数字工具的意识、态度与能力的增强,提升其参与数字乡村建设的自我效能感、拓宽市场与就业网络,增加收入与发展韧性,是实现乡村数字化转型的关键[1][ 2] 。然而根据中央网信办《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发展水平调查报告(2024)》显示,我国农村居民的数字素养水平显著低于城镇居民[3],为此,传统农民亟须强化数字能力和数字思维培养。
  青海作为西部欠发达省份,农牧民贫困程度深,宗教文化和经济发展交织程度强,嵌入式发展方式明显。当下,在数字乡村建设实践中凸显出的“数字盲区”“数字排斥”“数字鸿沟”问题对农牧民利用数字技术参与农牧业转型和农村产业融合增加了障碍,影响了涉农、涉牧数字产业生态的构建,加大了农牧民分享数字红利、实现就业增收的难度。为科学评估青海农牧民数字素养现状,分析在数字乡村建设中提升农牧民数字素养存在的问题与原因,更高效的推进青海数字乡村建设,课题组在基于已有农民数字素养研究文献的基础上,从青海4个首批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