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域下 中西部地区乡村文化产业发展探索— —以甘肃省庆阳市为例
色技艺的市场转化,拓宽乡村文化产品的市场份额,打造乡村文化特色旅游,增强乡村文化资源的吸引力。以乡村旅游、生态农业、手工制作等多种路径延长乡村文化产业链,提升乡村文化产业的经济效益。近年来,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大力实施农文旅融合发展“百千万”工程,依托当地农业资源,推出了自制辣椒酱、精品小杂粮、红梅杏等50多种特色农产品,打造了3个农文旅融合发展特色村,积极探索景区带动型、农业观光型等多元特色发展模式,实现了乡村文化产业与农业的深度融合。
其次,推进乡村文化产业与教育相结合,助力乡村文化事业发展。开展文化普及活动,帮助村民更好地认知与理解当地民俗风情、特色技艺、自然景观、村落形态以及历史传说等资源在乡村文化产业中的优势,提升村民利用当地文化资源实现产业发展的信心。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太平镇柳咀村依托北石窟驿景区客流优势,引导农户深度参与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柳咀村建成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基地120亩;开展技能培训10场(次),带动本地群众就业200余人,创收超100万元;举办民俗文化活动5场( 次),累计接待游客5万余人次,全村人均收入攀升至1.5万元。开展文化培训活动,帮助村民学习文化知识,不断开发多样性文化衍生品,重视文化资源的充分利用。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深挖当地红色文化、农耕文化、民俗文化资源,创新开展“戏曲进乡村”“非遗进景区”等文化惠民活动180余场,打造《印象环州》实景演出95场,红色研学实景VR体验馆建成并顺利开馆,开发了红色文化全新的育人形式。
最后,推进乡村文化产业与互联网相结合,改善乡村生产生活现状。中西部地区乡村可以通过互联网、电商平台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宣传乡村文化产品,拓展乡村文化产品的销售渠道。一方面,依托抖音、快手等平台,通过拍摄短视频,展现乡村文化产品背后的故事、制作工艺以及独特文化内涵,以沉浸式的视觉体验激发消费者兴趣;另一方面,积极入驻淘宝、京东等综合性电商平台,开设乡村文化产品专属店铺,利用平台大数据精准分析消费者需求,开展个性化推荐,通过多样化营销活动,提升产品曝光度与销量。此外,还可搭建乡村文化产业专属的线上销售平台,整合当地特色文化产品资源,打造一站式购物体验,强化品牌影响力,推动乡村文化产品走向更广阔的市场,实现乡村文化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不断培育电商人才,搭建销售平台,现已培育出粉丝量超千人的直播账号89个。这些“新农人”在各大网络平台持续活跃,为县域农产品拓宽了销售渠道,也为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注入了新活力。同时,镇原县还谋划了非遗研学、非遗快闪、非遗美食汇等十多个文旅项目,举办香包展销、古籍展览、书画交流等系列特色活动,通过开展“丝路胜景·畅游镇原”文旅推介、窦凤琴专场戏曲音乐会等文化活动,进一步彰显了持续的文化产品吸引力。
推进乡村文化产业的融合,一方面能够有效延伸乡村文化产业链,提升乡村文化产业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又能够拓宽乡村文化产业发展途径,提升乡村文化产业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 2027年)》[N].人民日报,2025-01-23(01).
[2]王卫华,苑文波.文化繁荣赋能乡村振兴[J].理论导报,2025(2):56-57.
[3]时家贤,赵耀.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机制与路径[J].社会科学家,2022(12):65-70.
[4]丁晓洋.文化产业助推乡村振兴的内在机理与实践路径[J].学术交流,2023(1):108-121.
[5]胡洪斌,柯尊清.乡村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的三重维度[J].理论月刊,2020(10):99-107.
[6]费孝通.乡土中国[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7]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N].人民日报,2019-02-20(01).
[8]徐晓军,许金迪.“关系人口”与乡村振兴的主体培育[J].江海学刊,2024(6):13-22,255.
[9]杨旸.乡村人才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J].人民论坛,2021(16):72-74.
作者简介
雷玉翠 西北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应用
张 娜 西北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其次,推进乡村文化产业与教育相结合,助力乡村文化事业发展。开展文化普及活动,帮助村民更好地认知与理解当地民俗风情、特色技艺、自然景观、村落形态以及历史传说等资源在乡村文化产业中的优势,提升村民利用当地文化资源实现产业发展的信心。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太平镇柳咀村依托北石窟驿景区客流优势,引导农户深度参与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柳咀村建成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基地120亩;开展技能培训10场(次),带动本地群众就业200余人,创收超100万元;举办民俗文化活动5场( 次),累计接待游客5万余人次,全村人均收入攀升至1.5万元。开展文化培训活动,帮助村民学习文化知识,不断开发多样性文化衍生品,重视文化资源的充分利用。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深挖当地红色文化、农耕文化、民俗文化资源,创新开展“戏曲进乡村”“非遗进景区”等文化惠民活动180余场,打造《印象环州》实景演出95场,红色研学实景VR体验馆建成并顺利开馆,开发了红色文化全新的育人形式。
最后,推进乡村文化产业与互联网相结合,改善乡村生产生活现状。中西部地区乡村可以通过互联网、电商平台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宣传乡村文化产品,拓展乡村文化产品的销售渠道。一方面,依托抖音、快手等平台,通过拍摄短视频,展现乡村文化产品背后的故事、制作工艺以及独特文化内涵,以沉浸式的视觉体验激发消费者兴趣;另一方面,积极入驻淘宝、京东等综合性电商平台,开设乡村文化产品专属店铺,利用平台大数据精准分析消费者需求,开展个性化推荐,通过多样化营销活动,提升产品曝光度与销量。此外,还可搭建乡村文化产业专属的线上销售平台,整合当地特色文化产品资源,打造一站式购物体验,强化品牌影响力,推动乡村文化产品走向更广阔的市场,实现乡村文化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不断培育电商人才,搭建销售平台,现已培育出粉丝量超千人的直播账号89个。这些“新农人”在各大网络平台持续活跃,为县域农产品拓宽了销售渠道,也为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注入了新活力。同时,镇原县还谋划了非遗研学、非遗快闪、非遗美食汇等十多个文旅项目,举办香包展销、古籍展览、书画交流等系列特色活动,通过开展“丝路胜景·畅游镇原”文旅推介、窦凤琴专场戏曲音乐会等文化活动,进一步彰显了持续的文化产品吸引力。
推进乡村文化产业的融合,一方面能够有效延伸乡村文化产业链,提升乡村文化产业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又能够拓宽乡村文化产业发展途径,提升乡村文化产业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 2027年)》[N].人民日报,2025-01-23(01).
[2]王卫华,苑文波.文化繁荣赋能乡村振兴[J].理论导报,2025(2):56-57.
[3]时家贤,赵耀.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机制与路径[J].社会科学家,2022(12):65-70.
[4]丁晓洋.文化产业助推乡村振兴的内在机理与实践路径[J].学术交流,2023(1):108-121.
[5]胡洪斌,柯尊清.乡村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的三重维度[J].理论月刊,2020(10):99-107.
[6]费孝通.乡土中国[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7]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N].人民日报,2019-02-20(01).
[8]徐晓军,许金迪.“关系人口”与乡村振兴的主体培育[J].江海学刊,2024(6):13-22,255.
[9]杨旸.乡村人才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J].人民论坛,2021(16):72-74.
作者简介
雷玉翠 西北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应用
张 娜 西北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