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工业遗存保护利用实践及策略研究
白银火焰山国家矿山公园
文娱场所,现转型为铁人干部学院的教学培训基地。
(三)主题公园类改造模式
白银火焰山国家矿山公园的核心区域为原白银公司露天采矿场,该矿区自1956年实施大规模爆破开采至1988年正式停产,在32年的开采历程中累计剥离岩土6584万吨,提炼铜金属82.2万吨,同时开采伴生黄铁矿436.4万吨,创造工业总产值39.08亿元,实现利润21.77亿元。为系统展示白银矿区发展历程,弘扬矿业工作者艰苦奋斗精神,推动城市产业转型升级,同时有效保护具有重要价值的矿业遗址,白银市政府启动了国家级矿山公园申报工作。2005年8月,该项目通过国土资源部评审,成为首批28个国家级矿山公园之一。 [1]
公园选址于白银市区东北部,规划总面积10.28平方公里,严格遵循“科学规划、保护优先、文化传承”的建设理念,整体布局划分为三大功能区:一是由露天矿坑、小铁山矿区及深部铜矿组成的矿山遗址区;二是沿矿山路分布的工业遗产展示带;三是占地117亩的综合性主题园区。主题园区于2012年启动建设,历时3年完成主体工程,现已建成包含矿业博物馆、科技体验馆、主题纪念碑、工业雕塑群、历史机车展示区及综合服务设施在内的完整游览体系。三大功能区各具特色,配合景观雕塑、绿化步道、休闲广场等配套设施,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工业文化旅游景观。
白银火焰山国家矿山公园的创建,核心目标是实现对现存重要矿业遗址的系统性保护与抢救性开发。生态层面,该工程将显著提升矿山环境治理水平,有效修复周边生态系统;产业层面,将培育特色旅游经济,助力资源枯竭型矿区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精神层面,既能传承矿业先驱的开拓精神,又能培育新时代艰苦奋斗的优良品格,为矿山企业探索可持续发展路径提供实践样本。
(四)专题博物馆模式
作为西北地区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天水市在工业文化保护方面做出了创新尝试。天水工业博物馆作为甘肃省首个综合性工业主题展馆,突破了传统展示模式。该馆不仅设有常规的历史展陈区域,还融入了大量科技互动元素,成功打造了展现城市工业发展历程的重要窗口。博物馆总占地面积约6.7公顷,建筑总面积超过6.7万平方米。馆内收藏了各类工业实物及文献资料2万余件,功能分区包括主题展览区、游客服务区等完善的配套设施。这种创新性的保护方式,让尘封的工业历史重新焕发活力。 [2]
(五)综合性文化生态空间模式
2019年初,天水市政府正式启动岷山机械厂改造项目,计划将该工业遗址转型为城市生态绿地。经过多方论证,最终确定将这片区域规划建设成为综合性生态公园。弘文园所在地域历史底蕴深厚,前身包括东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