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31版
甘肃省工业遗存保护利用实践及策略研究
  场、天水造币厂及岷山机械厂等工业遗址。园区遵循“修旧如旧”的修复理念,现已发展成为天水市规模最大的综合性文化生态空间,巧妙融合了近现代工业建筑、博物展览、园林景观与运动休闲功能,是国内少见的工业遗址改造典范。园区内设四座特色展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步兵学校历史陈列馆、天水钱币博物馆、岷山军工博物馆、天水农耕博物馆。展馆群于2022年9月开放,在2023年11月被正式确立为天水市党史教育基地。其中,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步兵学校历史陈列馆生动呈现了军民共建的感人历程;岷山军工博物馆则通过珍贵史料再现了“三线建设”时期的壮阔画卷;天水农耕博物馆以伏羲创制农耕为起点,系统梳理了天水地区农耕文化发展脉络;天水钱币博物馆收藏了跨越各历史时期及丝路沿线地区的5000余枚钱币珍品,开创了天水钱币专题展览的先河。在展陈设计上,园区注重保留原有厂房建筑特色,实现展品与空间的有机融合,通过实物展品生动讲述天水的人文历史故事。 [3]
  甘肃省工业遗存保护利用面临的问题
  (一)工业遗存保护机制不足
  一是保护机制尚显薄弱。工业遗产的认定标准与登录制度还不完善,无省级工业遗产名录,资金的投入也相对匮乏。二是战略定位存在不足。工业遗产尚未被纳入甘肃省“文旅强省”战略核心,沿黄工业带与河西走廊工业带之间的联动不足,未能形成全域性的遗产网络,这无疑限制了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三是工业遗产保护的专业力量薄弱。缺乏相应的专业机构,导致项目设计多由建筑公司主导,时代特征的挖掘也较为浅层化,多数项目仅保留建筑外壳,而对于设备技术史、工人生活史等“活态记忆”的深入解读则显得不足。
  (二)工业遗存保护利用模式不够丰富​
  一是工业遗存保护模式尚显单一。园区改造型工业遗产的同质化现象尤为突出,多为“文创园区+咖啡馆+书店”的模式。二是缺乏互动体验。多数项目仍停留在生产线参观、企业文化介绍、产品推介等初级层面,这使得游客难以产生共鸣,进而影响到访客率和重游率。三是文旅融合仅停留在浅层。工业遗存与本地文化如黄河文明、丝路文化的深度融合尚显不足。工业遗产游似乎被孤立于黄河文旅体系之外,如兰州创意产业园未能与黄河风情线形成联动。
  (三)社会资本参与意愿薄弱
  一是社会资本普遍持观望态度。工业旅游项目面临初期投资规模大、厂房改建复杂、收益周期缓慢等现实问题,其直接经济回报率明显低于传统产业,社会资本积极性不高。二是相关企业申报工业旅游示范点的动力不足。企业普遍担忧游客参观可能干扰日常生产秩序,同时工业遗产保护要求与厂区扩建需求存在矛盾。三是缺乏具备专业资质的技术团队进行系统性指导。已开展工业旅游业务的企业往往对自身资源价值认识不清,在改造过程中缺乏规范指引,发展路径不明确。
   甘肃省工业遗存保护与利用策略
  (一)强化政策引领,以工业文化丰富城市文脉
  一是出台《甘肃省工业遗存保护管理办法》。工业遗存依据评估指标进行量化分级,可区分为保护类、利用类、改造类。针对划入保护范畴的工业遗存,实施整体性保护与局部功能性活化相结合的策略,转型为以工业风貌为特色的文化教育、休闲娱乐场所;对于纳入利用范围的工业遗存,采取有限度改造,通过功能复合实现历史价值与城市发展的有机统一;列入改造类型的工业遗存,允许进行结构性更新,在现代化开发中巧妙融入工业历史印记与符号元素。二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