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工业遗存保护利用实践及策略研究
提升工业文化旅游开发认知水平。相关部门应结合各区域经济基础、工业遗存禀赋及地理区位等核心要素,科学规划城市工业旅游发展模式,助推传统工业区转型升级。三是公众参与与教育推广。策划“陇原工业记忆”主题活动,邀请离退休职工开展“三线岁月”主题访谈。教育领域实施双轨并进。编纂《甘肃工业文明教育读本》(中小学教材),创新开发“工厂数学实践课”,高等院校协同设立“工业遗产研究实践基地” 。
(二)强化传播效能,深化推广维度
一是创新传播渠道。借助微信视频号、B站、快手等平台,采用VR全景展示、直播探访等多样化手段讲述甘肃工业遗产故事,使游客全方位感知红色工业旅游魅力。二是开发特色线路,精准对接客群需求。构建“甘肃工业遗产走廊”,整合串联兰州( 石化)-白银(铜矿)-金昌(镍都)-玉门(石油),设计“钢铁驼队”铁路主题游线,重点突出工业遗址承载的“三线建设”精神内涵。三是推动跨区域协作推广,如促成天水工业博物馆与中国工业博物馆、武汉近代工业博物馆、上海工业博物馆建立合作机制,形成工业文旅协同发展的良好态势。
(三)多渠道并举,挖掘工业遗存价值
一是构建工业遗产信息化管理平台。对全省工业遗存现状开展系统调研,形成实时更新的工业遗产数据资源库。二是组建工业遗产专业智库团队。联合高等院校、研究机构遴选具备工业遗产保护实践经验的专家群体,为遗产评估认定、维护管理、活化利用及产业化发展等环节提供专业指导。同步制定符合甘肃地域特色的工业遗产评定规范体系。三是实施工业遗存数据动态监测机制。通过定期普查与专项调查相结合的方式,持续完善全省工业遗产数字化档案系统。四是深化工业遗存价值挖掘工程。着重提炼具有地域特色的工业文化基因,将遗产资源与本土历史文脉进行创新融合,打造沉浸式文旅产品。可依托重大工业历史事件,通过场景再现、叙事重构等手段,构建富有情感共鸣的工业主题文旅空间,塑造工业遗存旅游品牌。
(四)“工业遗产+旅游”的融合有待继续挖掘
一是鼓励符合条件的积极申报国家工业遗产、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等各类项目。提升工业遗产景点的地位,拓宽工业旅游可选路线与范围。二是构筑工业研学旅游产品体系。如金川镍工业可以巨型矿车、选矿设备为展陈核心,设计“金属王国”研学课程。打造嘉峪关“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金昌“神奇的金属镍”、白银“露天矿山游”工业研学线路。三是通过文化创意拓展工业旅游内涵。引导民间资本与文创企业同工业遗址管理机构开展深度协作,借助文化赋能理念充实工业旅游项目,将工业展馆、产业园区、生产车间及文创产品有机整合,构建工业旅游场景矩阵。采用资源整合方式促成工业遗址与周边人文景观、自然风光的联动开发,形成“生态观光”“研学实践”“休闲度假”“沉浸体验”等主题线路。四是强化参与式体验设计。针对不同客群特点开发特色项目,面向青少年群体策划趣味科普活动,设置网红打卡点和实景演出吸引年轻游客,通过场景复原唤起中老年群体的历史记忆。运用数字技术增强游客互动体验,在工业展馆中植入智能交互装置,让静态展品焕发动态魅力。
参考文献
[1]滕玲.续写白银矿业开采的传奇篇章 甘肃白银火焰山国家矿山公园揭牌[J].地球,2017(12):22-24.
[2]康睿,张敏.天水工业博物馆:让工业遗存“活”起来[EB/OL].https://wwj.gansu.gov.cn/wwj/c105438/202308/169925003.shtml.
[3]胡晓宜,徐媛.天水有个弘文园[N].天水日报,2023-12-28(04).
作者简介
谢 羽 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社会史
(二)强化传播效能,深化推广维度
一是创新传播渠道。借助微信视频号、B站、快手等平台,采用VR全景展示、直播探访等多样化手段讲述甘肃工业遗产故事,使游客全方位感知红色工业旅游魅力。二是开发特色线路,精准对接客群需求。构建“甘肃工业遗产走廊”,整合串联兰州( 石化)-白银(铜矿)-金昌(镍都)-玉门(石油),设计“钢铁驼队”铁路主题游线,重点突出工业遗址承载的“三线建设”精神内涵。三是推动跨区域协作推广,如促成天水工业博物馆与中国工业博物馆、武汉近代工业博物馆、上海工业博物馆建立合作机制,形成工业文旅协同发展的良好态势。
(三)多渠道并举,挖掘工业遗存价值
一是构建工业遗产信息化管理平台。对全省工业遗存现状开展系统调研,形成实时更新的工业遗产数据资源库。二是组建工业遗产专业智库团队。联合高等院校、研究机构遴选具备工业遗产保护实践经验的专家群体,为遗产评估认定、维护管理、活化利用及产业化发展等环节提供专业指导。同步制定符合甘肃地域特色的工业遗产评定规范体系。三是实施工业遗存数据动态监测机制。通过定期普查与专项调查相结合的方式,持续完善全省工业遗产数字化档案系统。四是深化工业遗存价值挖掘工程。着重提炼具有地域特色的工业文化基因,将遗产资源与本土历史文脉进行创新融合,打造沉浸式文旅产品。可依托重大工业历史事件,通过场景再现、叙事重构等手段,构建富有情感共鸣的工业主题文旅空间,塑造工业遗存旅游品牌。
(四)“工业遗产+旅游”的融合有待继续挖掘
一是鼓励符合条件的积极申报国家工业遗产、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等各类项目。提升工业遗产景点的地位,拓宽工业旅游可选路线与范围。二是构筑工业研学旅游产品体系。如金川镍工业可以巨型矿车、选矿设备为展陈核心,设计“金属王国”研学课程。打造嘉峪关“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金昌“神奇的金属镍”、白银“露天矿山游”工业研学线路。三是通过文化创意拓展工业旅游内涵。引导民间资本与文创企业同工业遗址管理机构开展深度协作,借助文化赋能理念充实工业旅游项目,将工业展馆、产业园区、生产车间及文创产品有机整合,构建工业旅游场景矩阵。采用资源整合方式促成工业遗址与周边人文景观、自然风光的联动开发,形成“生态观光”“研学实践”“休闲度假”“沉浸体验”等主题线路。四是强化参与式体验设计。针对不同客群特点开发特色项目,面向青少年群体策划趣味科普活动,设置网红打卡点和实景演出吸引年轻游客,通过场景复原唤起中老年群体的历史记忆。运用数字技术增强游客互动体验,在工业展馆中植入智能交互装置,让静态展品焕发动态魅力。
参考文献
[1]滕玲.续写白银矿业开采的传奇篇章 甘肃白银火焰山国家矿山公园揭牌[J].地球,2017(12):22-24.
[2]康睿,张敏.天水工业博物馆:让工业遗存“活”起来[EB/OL].https://wwj.gansu.gov.cn/wwj/c105438/202308/169925003.shtml.
[3]胡晓宜,徐媛.天水有个弘文园[N].天水日报,2023-12-28(04).
作者简介
谢 羽 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社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