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堡农业文化遗产的时代价值与激活路径
座水碾房、两座石桥。采用“鱼嘴分流”方式,把上游河道一分为二,形成“两河绕田坝”格局,使村落周边不同高程3000余亩田地都能得到自流灌溉。数百年来,经鲍氏数代人努力,水利设施逐步完善,形成了完整的水利工程体系和传承有序的岁修制度。
(二)农业种植体系
根据地方史志记载及相关科学研究,鲍家屯农业种植受起源特殊性、社会文化结构的影响,具有比较鲜明的阶段性。明代早期,鲍家屯作为军屯驻地,以水稻为主。明中后期以及清代,主要种植水稻、玉米、小米等作物。清代玉米传入后,因不择地,所需劳力和肥料相对少,产量高、质量好,在鲍家屯快速普及。民国时期,鲍家屯农作物仍以稻谷为大宗,玉米次之,豆类、麦类、稗类等更次之,荞麦、高粱、粟米等出产极少。1949年后,随着茶叶在安顺地区种植发展,鲍家屯种植产量也随之增加。自种自食的蔬菜瓜果品种更加丰富,主要有青菜、白菜、菠菜、莴笋、韭菜、芹菜、黄瓜、丝瓜、南瓜、萝卜、辣椒等,佐料有葱、蒜、芫荽等。20世纪中后期,水稻、玉米、小麦作为人畜主要粮食作物,种植得到强化,油菜和茶叶作为重要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不断增加,黄豆、辣椒和葵花种植得到重视,蔬菜和水果品种也愈加丰富。21世纪以来,作物类型又逐渐转向水稻、玉米、油菜等,小麦等其他粮食作物以及黄豆、向日葵、茶叶、辣椒的种植,以满足日常需要为主。
(三)农业生物多样性
不同历史阶段,鲍家屯农业生物遗传具有不同程度的多样性,尤其是水稻、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明代初期,鲍家屯水稻种子、耕牛等农业物种主要从江淮引入;明中后期直至20世纪末,鲍家屯农业物种逐渐丰富。鲍家屯主要农作物、家畜家禽,以及传粉昆虫、害虫、杂草、微生物等,低等生物到高等生物均有,分布在山坡森林、河槽沟渠、水田池塘等处。鲍家屯农业生产主要涉及农田耕地、河流沟梁和原始森林等生态系统,相互关联制动,共同发挥水土保持、微气候调节、蓄水排洪、浇灌等功能。
(四)农业技术体系
明清时期,主要得益于早期由江淮地区传入的先进技术,鲍家屯所在的黔中安顺地区农作技术具有较高水平。
农业种植技术。重视施肥积肥,偏好使用人畜粪便、灰屑粪、绿肥等农家肥。重视农时和田间管理,一般清明前后翻打秧田,秧田打三道、平一道,称为“四犁四耙”,力求田泥粘度适中,谷雨后开始栽早秧。重视套种、轮种、休耕,最大程度提高农作物产量、耕地使用效率。善于精耕细作、合理密植、间植;对地力较为贫瘠的土地,采用休耕法。
土地资源管理技术。为了以较少耕地满足定额较高的粮赋缴纳,也为了保障不断繁衍的人口对粮食的需求,鲍家屯先民探索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土地资源管理技术。明清时期,水田和旱地耕作制度多为一年一熟制,少数耕地种植蔬菜。水田种植一季水稻后,就蓄水泡冬(称“泡冬田” )或翻犁炕冬;旱地种植一季玉米后,也翻犁炕冬或种少部分杂粮。这种土地资源管理方式,直至20世纪70年代末,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延续。近40年来,水田和旱地在秋收之后翻犁再种植油菜的方式逐渐普及。
灾害防控技术。一是有意选址,主动规避。在村落选址上,主动规避可能存在的重大自然灾害。鲍家屯整体坐北朝南,村落建筑标高科学合理;山环水绕、依山傍水,有山坡和森林作为天然屏障;修建人工水利、营造水口园林,实现旱能灌、洪能排的旱涝灾害防治效果。二是生物防治,生态治理。稻田收割后,稻草运输回家作牛马粮食和积肥之用,将板
(二)农业种植体系
根据地方史志记载及相关科学研究,鲍家屯农业种植受起源特殊性、社会文化结构的影响,具有比较鲜明的阶段性。明代早期,鲍家屯作为军屯驻地,以水稻为主。明中后期以及清代,主要种植水稻、玉米、小米等作物。清代玉米传入后,因不择地,所需劳力和肥料相对少,产量高、质量好,在鲍家屯快速普及。民国时期,鲍家屯农作物仍以稻谷为大宗,玉米次之,豆类、麦类、稗类等更次之,荞麦、高粱、粟米等出产极少。1949年后,随着茶叶在安顺地区种植发展,鲍家屯种植产量也随之增加。自种自食的蔬菜瓜果品种更加丰富,主要有青菜、白菜、菠菜、莴笋、韭菜、芹菜、黄瓜、丝瓜、南瓜、萝卜、辣椒等,佐料有葱、蒜、芫荽等。20世纪中后期,水稻、玉米、小麦作为人畜主要粮食作物,种植得到强化,油菜和茶叶作为重要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不断增加,黄豆、辣椒和葵花种植得到重视,蔬菜和水果品种也愈加丰富。21世纪以来,作物类型又逐渐转向水稻、玉米、油菜等,小麦等其他粮食作物以及黄豆、向日葵、茶叶、辣椒的种植,以满足日常需要为主。
(三)农业生物多样性
不同历史阶段,鲍家屯农业生物遗传具有不同程度的多样性,尤其是水稻、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明代初期,鲍家屯水稻种子、耕牛等农业物种主要从江淮引入;明中后期直至20世纪末,鲍家屯农业物种逐渐丰富。鲍家屯主要农作物、家畜家禽,以及传粉昆虫、害虫、杂草、微生物等,低等生物到高等生物均有,分布在山坡森林、河槽沟渠、水田池塘等处。鲍家屯农业生产主要涉及农田耕地、河流沟梁和原始森林等生态系统,相互关联制动,共同发挥水土保持、微气候调节、蓄水排洪、浇灌等功能。
(四)农业技术体系
明清时期,主要得益于早期由江淮地区传入的先进技术,鲍家屯所在的黔中安顺地区农作技术具有较高水平。
农业种植技术。重视施肥积肥,偏好使用人畜粪便、灰屑粪、绿肥等农家肥。重视农时和田间管理,一般清明前后翻打秧田,秧田打三道、平一道,称为“四犁四耙”,力求田泥粘度适中,谷雨后开始栽早秧。重视套种、轮种、休耕,最大程度提高农作物产量、耕地使用效率。善于精耕细作、合理密植、间植;对地力较为贫瘠的土地,采用休耕法。
土地资源管理技术。为了以较少耕地满足定额较高的粮赋缴纳,也为了保障不断繁衍的人口对粮食的需求,鲍家屯先民探索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土地资源管理技术。明清时期,水田和旱地耕作制度多为一年一熟制,少数耕地种植蔬菜。水田种植一季水稻后,就蓄水泡冬(称“泡冬田” )或翻犁炕冬;旱地种植一季玉米后,也翻犁炕冬或种少部分杂粮。这种土地资源管理方式,直至20世纪70年代末,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延续。近40年来,水田和旱地在秋收之后翻犁再种植油菜的方式逐渐普及。
灾害防控技术。一是有意选址,主动规避。在村落选址上,主动规避可能存在的重大自然灾害。鲍家屯整体坐北朝南,村落建筑标高科学合理;山环水绕、依山傍水,有山坡和森林作为天然屏障;修建人工水利、营造水口园林,实现旱能灌、洪能排的旱涝灾害防治效果。二是生物防治,生态治理。稻田收割后,稻草运输回家作牛马粮食和积肥之用,将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