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堡农业文化遗产的时代价值与激活路径
业就业,增加村民尤其是留守妇女的经济收入。同时,旅游业发展有利于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地戏、屯堡山歌、传统美食工艺的传承与发展。[1]此外,整合资源发展屯堡文化旅游,有利于推动农业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政策法规和文明素质等全方位系统化提升,实现产业融合和社会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整体发展。
(三)促进农史和水利史的研究
1902年,日本学者鸟居龙藏首次发现黔中屯堡人。20世纪50年代,在民族识别工作中,费孝通将黔中屯堡人认定为汉族亚文化群体。20世纪80年代,黔中屯堡村落引起学界广泛关注,21世纪初出现了“屯堡文化热”,如今以屯堡文化为代表的历史文化成为贵州四大文化工程之一。2005年以来,已有许多国内外专家学者造访鲍家屯,在建筑学、水史、民俗文化、社会学等多学科多领域开展了研究。鲍家屯不仅有着保存较为完好的历史文化风貌,在建筑、饮食、服饰、祭祀文化等方面较为典型,而且有着农业灌溉系统方面的独特遗存,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2][3]
(四)乡村振兴的重要阵地
鲍家屯农业文化系统,包含多个层次多个维度的丰富内容:从水土资源管理实践,到四季皆有的稻田、坡地景观和水口园林的景观营造,再到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的传统知识积累,直至富有特色的农耕文化创造,构建了“资源-景观-技术-知识-文化”结构的生态文明体系。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展示了“天人合一”的传统生存智慧。2010年以来,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中,鲍家屯农业灌溉系统的景观得以美化提升,特有的技术和知识得以发掘和重视,特色的组织和制度、精神和信仰得以传承和创新,显示出悠久的历史底蕴,和面向未来发展的全新活力。 [4] 近5年来,国家对农业文化遗产的关注度较高,把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作为乡村振兴的重点之一,保护和利用好屯堡农业文化遗产,有利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促进业态升级,创新发展模式,培育市场主体,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激活屯堡农业文化遗产
(一)加强文化生态稳定性与韧性
文化生态关联的人文活动形成文化生态产业,通过文化碰撞与融合,为文化生态产业发展提供新的发展模式。 600多年来,屯堡所在地区耕地的肥沃与产出,基本没有断档,田坝区与交通线区域种粮结构互补性存续,是当下中国难以寻找的农耕社会内在结构的典型。[5 ] 要系统地保护屯堡文化资源,保留其原真性,恢复被破坏的文化资源,把农业文化遗产内在的关联呈现出来,真正树立屯堡文化发展的主体性,进而维护屯堡文化生态的稳定性。同时,屯堡农业文化遗产的利用还需借助创意化思维,进行创造性转化并展示,不断满足文化科普需求,从而持续激发屯堡文化生态系统活力。此外,因地制宜,持续加强鲍家屯山河湖林草等自然生态的修复,形成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系统的良好循环, [2]才能 为文化生态产业发展提供稳定内核。
(二)增强区域屯堡农业文化基因联动
屯堡农业文化系统随着时代变化而动态且稳定的向前推进,其内在的文化基因——包括独特的价值观念、宗教信仰、民俗风情和家训家风,虽内隐于日常,却是屯堡人精神认同的核心。面对当前中青年人口外流、传统文化传承面临断层的现实,鲍家屯应主动打破村寨界限,加强与周官屯、九溪村等周边屯堡村落的联动,通过共办“屯堡文化节”、共建非遗传承基地等形式,实现文化因子的交流融合,避免陷入孤立发展、传统消散的困境。同时,要借助短视频、直
(三)促进农史和水利史的研究
1902年,日本学者鸟居龙藏首次发现黔中屯堡人。20世纪50年代,在民族识别工作中,费孝通将黔中屯堡人认定为汉族亚文化群体。20世纪80年代,黔中屯堡村落引起学界广泛关注,21世纪初出现了“屯堡文化热”,如今以屯堡文化为代表的历史文化成为贵州四大文化工程之一。2005年以来,已有许多国内外专家学者造访鲍家屯,在建筑学、水史、民俗文化、社会学等多学科多领域开展了研究。鲍家屯不仅有着保存较为完好的历史文化风貌,在建筑、饮食、服饰、祭祀文化等方面较为典型,而且有着农业灌溉系统方面的独特遗存,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2][3]
(四)乡村振兴的重要阵地
鲍家屯农业文化系统,包含多个层次多个维度的丰富内容:从水土资源管理实践,到四季皆有的稻田、坡地景观和水口园林的景观营造,再到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的传统知识积累,直至富有特色的农耕文化创造,构建了“资源-景观-技术-知识-文化”结构的生态文明体系。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展示了“天人合一”的传统生存智慧。2010年以来,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中,鲍家屯农业灌溉系统的景观得以美化提升,特有的技术和知识得以发掘和重视,特色的组织和制度、精神和信仰得以传承和创新,显示出悠久的历史底蕴,和面向未来发展的全新活力。 [4] 近5年来,国家对农业文化遗产的关注度较高,把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作为乡村振兴的重点之一,保护和利用好屯堡农业文化遗产,有利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促进业态升级,创新发展模式,培育市场主体,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激活屯堡农业文化遗产
(一)加强文化生态稳定性与韧性
文化生态关联的人文活动形成文化生态产业,通过文化碰撞与融合,为文化生态产业发展提供新的发展模式。 600多年来,屯堡所在地区耕地的肥沃与产出,基本没有断档,田坝区与交通线区域种粮结构互补性存续,是当下中国难以寻找的农耕社会内在结构的典型。[5 ] 要系统地保护屯堡文化资源,保留其原真性,恢复被破坏的文化资源,把农业文化遗产内在的关联呈现出来,真正树立屯堡文化发展的主体性,进而维护屯堡文化生态的稳定性。同时,屯堡农业文化遗产的利用还需借助创意化思维,进行创造性转化并展示,不断满足文化科普需求,从而持续激发屯堡文化生态系统活力。此外,因地制宜,持续加强鲍家屯山河湖林草等自然生态的修复,形成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系统的良好循环, [2]才能 为文化生态产业发展提供稳定内核。
(二)增强区域屯堡农业文化基因联动
屯堡农业文化系统随着时代变化而动态且稳定的向前推进,其内在的文化基因——包括独特的价值观念、宗教信仰、民俗风情和家训家风,虽内隐于日常,却是屯堡人精神认同的核心。面对当前中青年人口外流、传统文化传承面临断层的现实,鲍家屯应主动打破村寨界限,加强与周官屯、九溪村等周边屯堡村落的联动,通过共办“屯堡文化节”、共建非遗传承基地等形式,实现文化因子的交流融合,避免陷入孤立发展、传统消散的困境。同时,要借助短视频、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