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堡农业文化遗产的时代价值与激活路径
播等新媒体方式,广泛传播地戏展演、花灯歌舞、传统服饰制作、古建筑修缮等技艺,提升屯堡文化可见度和吸引力。更重要的是,积极发展以文化体验、生态旅游、特色手工为重点的乡村产业,为年轻人创造“留得下”的就业机会。通过开展“地戏文化进校园”“小小工匠”非遗研学等活动,从小培养青少年对家乡文化的认同与热情,避免屯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出现断代或者缺失,促进屯堡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6]
(三)提升农民在文旅开发中的主体地位
安顺屯堡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需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目前,鲍家屯等地的文化旅游开发仍处于粗放阶段,亟待构建更加公平、可持续的发展机制。应积极支持农民成立屯堡农业文化遗产合作社、传承人工作坊及村老年协会等组织,完善村民参与管理决策和经营受益的机制,让农民真正成为文化传承和旅游发展的核心力量。通过开展农业文化遗产认知、生态种植与传统工艺等培训,增强农民的文化自豪感和传承能力。 [7] 同时,可设立“农业文化遗产守护人”认定与激励机制,鼓励村民主动参与讲解、展示和农耕传播,推行“村口柏树下”“戏台人家”等接地气、实用性强的治理模式,充分重视和激发鲍家屯原住民的价值和内生动力。此外,还应推动村民依托自有资源开发民宿、农产品加工和文旅体验等项目,使农民在旅游产业链中占据更主动位置,实现文化保护、生态维护与经济效益的多元统一。
(四)推动生态集约型土地利用
进一步统筹耕地、林地、村落与水系空间,强化“梯田-湿地-村落”复合生态系统的整体性与联动性。可依托鲍家屯明代水利工程及其“两河绕田坝”的传统格局,恢复并扩大“稻田-油菜”轮作、间作与套种等生态种植模式,推广绿色防控与有机肥使用,保障农田生态健康。同时,结合鲍家屯“水口园林”的景观特色,修复梯田边缘湿地和生态缓冲带,增强水土保持功能与生物多样性保护,营造“山水林田村”一体化生态景观体系。
在保护传统农业景观的前提下,发扬鲍家屯利用油菜花田打造“植物汉字景观”的农旅融合经验,进一步发展生态农业和休闲农业。例如,构建乡村慢行系统,连接水利设施、梯田景观与传统村落,提供生态教育及文化体验空间,增强土地的文化服务功能。此外,可推动“小块并大块”的土地整治试点,引导农田向规模化、生态化经营转变,提升土地利用效率,同时保持传统农耕智慧与现代生态农业的协同发展。如此,既可维持鲍家屯农业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持续性,又能提升其经济与文化功能,实现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结语
屯堡农业文化遗产作为黔中地区人与自然协同演进的典范,其价值不仅体现在历史维度的农耕智慧与水利技术成就上,更表现为当下乡村振兴进程中文化认同、生态服务与产业发展的多元融合。展望未来,应增强文化生态稳定性、促进区域农业文化基因联动、巩固农民主体地位及创新生态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使其在新时代背景下持续发挥文明赓续与乡村振兴的双重效能。
参考文献
[1]肖越.屯堡文旅融合发展的困境及破解路径[J].西部旅游,2024(1):45-47.
[2]李永文,许鸿.全域旅游思想的社会价值及其理论基础[J].南都学坛,2017(6):106-111.
[3]吴羽,陈斌.屯堡文化旅游开发价值探析[J].安顺学院学报,2018(5):1-4.
[4]孙兆霞.黔中屯堡农耕社会合作机制及价值研究[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56-65.
[5]胡文兰.屯堡古村落的保护与利用研究——以贵州省安顺市鲍家屯为例[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80-85.
[6]秦坤.从鲍家屯水利看山地江河文化与民族文化的互动[J].贵州民族研究,2017(6):62-66.
[7]笪玲.“旅游+”视野下农业水利遗产价值创新研究——以贵州安顺鲍家屯为例[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8(3):25-33.
作者简介
肖 越 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文旅融合、遗产旅游、生态经济
(三)提升农民在文旅开发中的主体地位
安顺屯堡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需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目前,鲍家屯等地的文化旅游开发仍处于粗放阶段,亟待构建更加公平、可持续的发展机制。应积极支持农民成立屯堡农业文化遗产合作社、传承人工作坊及村老年协会等组织,完善村民参与管理决策和经营受益的机制,让农民真正成为文化传承和旅游发展的核心力量。通过开展农业文化遗产认知、生态种植与传统工艺等培训,增强农民的文化自豪感和传承能力。 [7] 同时,可设立“农业文化遗产守护人”认定与激励机制,鼓励村民主动参与讲解、展示和农耕传播,推行“村口柏树下”“戏台人家”等接地气、实用性强的治理模式,充分重视和激发鲍家屯原住民的价值和内生动力。此外,还应推动村民依托自有资源开发民宿、农产品加工和文旅体验等项目,使农民在旅游产业链中占据更主动位置,实现文化保护、生态维护与经济效益的多元统一。
(四)推动生态集约型土地利用
进一步统筹耕地、林地、村落与水系空间,强化“梯田-湿地-村落”复合生态系统的整体性与联动性。可依托鲍家屯明代水利工程及其“两河绕田坝”的传统格局,恢复并扩大“稻田-油菜”轮作、间作与套种等生态种植模式,推广绿色防控与有机肥使用,保障农田生态健康。同时,结合鲍家屯“水口园林”的景观特色,修复梯田边缘湿地和生态缓冲带,增强水土保持功能与生物多样性保护,营造“山水林田村”一体化生态景观体系。
在保护传统农业景观的前提下,发扬鲍家屯利用油菜花田打造“植物汉字景观”的农旅融合经验,进一步发展生态农业和休闲农业。例如,构建乡村慢行系统,连接水利设施、梯田景观与传统村落,提供生态教育及文化体验空间,增强土地的文化服务功能。此外,可推动“小块并大块”的土地整治试点,引导农田向规模化、生态化经营转变,提升土地利用效率,同时保持传统农耕智慧与现代生态农业的协同发展。如此,既可维持鲍家屯农业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持续性,又能提升其经济与文化功能,实现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结语
屯堡农业文化遗产作为黔中地区人与自然协同演进的典范,其价值不仅体现在历史维度的农耕智慧与水利技术成就上,更表现为当下乡村振兴进程中文化认同、生态服务与产业发展的多元融合。展望未来,应增强文化生态稳定性、促进区域农业文化基因联动、巩固农民主体地位及创新生态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使其在新时代背景下持续发挥文明赓续与乡村振兴的双重效能。
参考文献
[1]肖越.屯堡文旅融合发展的困境及破解路径[J].西部旅游,2024(1):45-47.
[2]李永文,许鸿.全域旅游思想的社会价值及其理论基础[J].南都学坛,2017(6):106-111.
[3]吴羽,陈斌.屯堡文化旅游开发价值探析[J].安顺学院学报,2018(5):1-4.
[4]孙兆霞.黔中屯堡农耕社会合作机制及价值研究[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56-65.
[5]胡文兰.屯堡古村落的保护与利用研究——以贵州省安顺市鲍家屯为例[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80-85.
[6]秦坤.从鲍家屯水利看山地江河文化与民族文化的互动[J].贵州民族研究,2017(6):62-66.
[7]笪玲.“旅游+”视野下农业水利遗产价值创新研究——以贵州安顺鲍家屯为例[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8(3):25-33.
作者简介
肖 越 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文旅融合、遗产旅游、生态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