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体视域下 高校就业见习机制困境与突围研究
共同体视域下,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旨在突破某一方单独关注的界域局限。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机制的优化,要与政府、企业、高校和学生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和协同推进同轨并行。有效促进青年在就业见习中加深行业认知、增进专业认可、强化职业认同,打通就业的“最后一公里”,构建集“立体式服务管理机制、过程式动态跟踪机制、闭环式评价反馈机制”于一体的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机制,是持续提高经济增长的就业带动力。增强产业发展的就业原动力、激活立德树人的就业能动力,进一步推动社会进步、企业发展和高校育人,实现高校毕业生的高质量就业和行业的高质量发展,为赋能新质生产力,建强“三支队伍”的重要支撑与坚实保障。
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的时代背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并强调“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 [1] 。 青年强则国家强,促进大学生等青年高质量充分就业是党和国家的基本方略。就业见习是帮助青年大学生缓解毕业生就业压力、提升其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中国式现代化“立德树人”的重要环节。关于就业见习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200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的《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其中第六条明确要求地方政府探索建立大学生就业见习制度,相关的规定为就业见习政策规范化建设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2006年,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制度的通知》是我国第一个关于就业见习的正式规范,也是我国国家层面的就业见习之政策规范渊源。2009年,教育部等七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印发三年百万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计划的通知》,首次提出了创建就业见习合同制度(即见习协议),这对构建就业见习协议制度具有重要意义。2022年,我国高校毕业生总人数首次突破1000万,面对更为复杂严峻的就业形势,人社部、教育部等十部门联合发起了新的“百万就业见习岗位募集计划”,该计划不仅为应届毕业大学生和毕业离校两年内未就业的大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见习岗位,更得到了各级政府及部门的积极响应,为全面促进青年就业见习工作提供了政策支撑。2022年5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全国高校书记校长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的通知》,拉开了“访企拓岗”大幕,为就业见习注入了新动力[2]。
在“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的时代背景下,在政府、高校、企业和高校毕业生的共同关注下,近年来,关于就业见习的研究日趋增多,但是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基地建设、现状对策和机制建设等方面,关于高校毕业生见习机制的研究相对较少,且基于共同体视域下的机制研究尚属空缺[3-6 ]。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