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研究及应对措施
生不能为产业所吸纳。三是受疫情影响,毕业生就业时间后延加剧人才竞争。疫情期间出台了不少高校毕业生就业优惠政策,如加大硕士研究生招录力度,一定意义上推后了毕业生就业时间,而延期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在2023— 2025年也需要走向就业岗位,加之因经济增速减缓所带来的失业人群也再次加入就业大军,加剧了就业压力。在就业压力之下,高校毕业生就业求职择业心态变化,根据智联招聘《2024年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显示,51%毕业生看重工作稳定性,较2023年提高10个百分点,想在国企工作应届生比例持续5年上升,2024年达到48%[5], 同时就业更加务实,九成毕业生并不执着于找到“好工作” ,找到工作就行。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原因分析
(一)高等教育人才供给与市场需求不匹配
一是总量供给与劳动力市场吸纳能力不匹配 [6]。根据教育部相关数据,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从疫情前的2019年的834万人 [ 7], 到2025年的1222万人,增加了388万人,且我国高等教育人数在2013年数量699万人时 ,就已经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年”[8] , 但此后还依然保持着高速的增长,劳动力市场供给不断增长。二是就业市场增长放缓。近年来,中国发展的外部环境不断恶化,国际贸易摩擦不断,新的发展周期保持平稳增长是预期目标,发展带来的岗位供给变少,劳动力供给不断增长,势必出现岗位减少[ 9]的现象。三是高等教育人才供给与劳动力市场需求不匹配。产业发展需要人才支撑,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学科调整都相对滞后,文科类专业增长过快,甚至国内一些原来以本科教育为主体的高校已经出现研究生教育与本科教育人数倒挂现象,甚至在劳动力市场出现薪酬倒挂,技能人才薪酬超过本科学历毕业生的现象,这些现象都在显示中国高等教育必须做出调整,加强产业发展研判,根据就业率调控专业设置和招生规模,科学控制研究生教育与本科、专科教育比例,扩大高职院校、技工院校规模。
(二)劳动保障不到位抑制劳动力流动需求
国内劳动力市场长期存在“卷文化” , “ 996” “ 5+2”“白+黑”等职场卷文化加剧超长加班现象,双休落实不到位,年休假应休不敢休等现象普遍。接受高等教育的毕业生要步入职场很难接受社会地位、就业环境、劳动强度等多重打击,在接受了高等教育后却依然要卷劳动时间、劳动强度,这种教育与回报不成正比促使毕业生只能寻找更加有回报率的工作,进一步抑制了毕业生向制造业、服务业流动的愿望。近年来,出现了许多大学毕业生“回炉”技校学技能的趋势,希望获得本科学历和实用技能的双重优势,拓宽求职之路。根据智联招聘2024年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对于“回炉”学习,52.2%的毕业生予以认可,认为市场对专业技能需求大,“回炉”后就业机会更多,占比最高。可见目前大学生求职观念也在逐步变化,制造业、服务业也逐渐成为高校毕业生的选择,但目前国内制造业用人招聘却依然难,原因各有不同,大部分企业主要是薪酬不高、劳动环境差、工作强度高、工时长等抑制了高校毕业生向制造业流动,相反,很多高校毕业生选择自由度更高,报酬更可观的网约车、快递员。可见,如果不从根本上改变劳动者在各行业,尤其是制造业、服务业中的劳动保护与劳动权益现状,增加劳动者在发展中获得的收益占比,此类问题不会得到长久的解决。
(三)产业发展与教育结合深度不足
国内专业课程设置滞后于产业发展,最先进的技术最先应用于生产,而教育跟不上产业发展步伐,教学内容及实习设备均滞后于产业发展,同时企业在高等教育中参与的深度不足,部分合作依赖政策红利推动,缺乏长期规划,政策激励消退后合作意愿迅速下降,导致产教融合项目多为短期行为,合作形式表面化与松散性突出。很多高校建立了产业导师队伍,聘请产业内具有一
(一)高等教育人才供给与市场需求不匹配
一是总量供给与劳动力市场吸纳能力不匹配 [6]。根据教育部相关数据,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从疫情前的2019年的834万人 [ 7], 到2025年的1222万人,增加了388万人,且我国高等教育人数在2013年数量699万人时 ,就已经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年”[8] , 但此后还依然保持着高速的增长,劳动力市场供给不断增长。二是就业市场增长放缓。近年来,中国发展的外部环境不断恶化,国际贸易摩擦不断,新的发展周期保持平稳增长是预期目标,发展带来的岗位供给变少,劳动力供给不断增长,势必出现岗位减少[ 9]的现象。三是高等教育人才供给与劳动力市场需求不匹配。产业发展需要人才支撑,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学科调整都相对滞后,文科类专业增长过快,甚至国内一些原来以本科教育为主体的高校已经出现研究生教育与本科教育人数倒挂现象,甚至在劳动力市场出现薪酬倒挂,技能人才薪酬超过本科学历毕业生的现象,这些现象都在显示中国高等教育必须做出调整,加强产业发展研判,根据就业率调控专业设置和招生规模,科学控制研究生教育与本科、专科教育比例,扩大高职院校、技工院校规模。
(二)劳动保障不到位抑制劳动力流动需求
国内劳动力市场长期存在“卷文化” , “ 996” “ 5+2”“白+黑”等职场卷文化加剧超长加班现象,双休落实不到位,年休假应休不敢休等现象普遍。接受高等教育的毕业生要步入职场很难接受社会地位、就业环境、劳动强度等多重打击,在接受了高等教育后却依然要卷劳动时间、劳动强度,这种教育与回报不成正比促使毕业生只能寻找更加有回报率的工作,进一步抑制了毕业生向制造业、服务业流动的愿望。近年来,出现了许多大学毕业生“回炉”技校学技能的趋势,希望获得本科学历和实用技能的双重优势,拓宽求职之路。根据智联招聘2024年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对于“回炉”学习,52.2%的毕业生予以认可,认为市场对专业技能需求大,“回炉”后就业机会更多,占比最高。可见目前大学生求职观念也在逐步变化,制造业、服务业也逐渐成为高校毕业生的选择,但目前国内制造业用人招聘却依然难,原因各有不同,大部分企业主要是薪酬不高、劳动环境差、工作强度高、工时长等抑制了高校毕业生向制造业流动,相反,很多高校毕业生选择自由度更高,报酬更可观的网约车、快递员。可见,如果不从根本上改变劳动者在各行业,尤其是制造业、服务业中的劳动保护与劳动权益现状,增加劳动者在发展中获得的收益占比,此类问题不会得到长久的解决。
(三)产业发展与教育结合深度不足
国内专业课程设置滞后于产业发展,最先进的技术最先应用于生产,而教育跟不上产业发展步伐,教学内容及实习设备均滞后于产业发展,同时企业在高等教育中参与的深度不足,部分合作依赖政策红利推动,缺乏长期规划,政策激励消退后合作意愿迅速下降,导致产教融合项目多为短期行为,合作形式表面化与松散性突出。很多高校建立了产业导师队伍,聘请产业内具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