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57版
美育课程与政法类高校研究生 思政教育融合探索与实践
  在高校育人环节中,课程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是“课程思政”建设的根本依托[1]。“课程思政”并非全新的概念,它与教书育人有着很深的渊源,高校只有从基本单位出发,坚持“教书育人”这一初心,才能更好落实美育在研究生课程建设中的作用,呈现出更好的效果[2]。
  美育与研究生专业课的融合现状及基本思路
  (一)美育与研究生专业课的融合现状
  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强调要把美育纳[3]入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学校教育各学段 。这就意味着美育教育不仅停留在小、初、高教育层面,也贯穿于高等教育阶段。然而,研究生学段的学生大多数是以“90后”“00后”为主,大多数学生的家庭对学生的美育培养缺乏系统化、理论化、专业化的教导。学生们在应试教育阶段专注于高考学业,在美育方面的投入较少。家庭教育、应试教育带来的美育缺失导致现阶段学生对艺术的接受层面有着知识的矢量门槛,参差不齐的美育现状给高校的美育造成了较大难度[4]。
  目前,在美育教育受到高度重视的当下,众多高校已经开始重视并探索研究生阶段的美育教育,通过开设音乐、绘画以及影视等通识课程,或者将美育与专业课教学相结合,实现跨学科艺术教育,不断提高研究生的审美素养、坚定学生的政治立场。但由于教学资源不平衡,很多高校美育课程没有得到有效落实,存在课程开发不足的现象,还有一部分高校在美育与专业课融合中缺乏生动性、互动性[5]。教师的知识储备、研究生的接受能力等因素是造成美育与学生的专业课程严重割裂的主要原因。
  (二)美育与研究生专业课融合的基本思路
  当下的研究生不仅是知识的学习者与研究者,更是“美”的体验者与传播者,不仅要有欣赏诗书文化之美,更要有人生创造的大美壮美,比如青年人该有的青春热血、家国情怀和团队精神等[6]。 这些素养都需要在课程与实践中慢慢培养,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一言一行。
  在研究生专业课中融入美育,需要以学科内核为基础,以隐性或显性的方式展开教学。一方面,可用学科相关的美学理论板块与该学科相结合并开设相关课程;如医学与医疗关怀美学相结合、法学与逻辑公平美学相结合等;另一方面可设置跨学科交叉课程,美学与学科碰撞,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如计算机与数字艺术、生物显微镜中的摄影美学等。通过学科的合理设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美育成为驱动学科创新的有效手段。
  就课程而言,研究生的专业课程较本科生更有深度,需要学生构建起更宏大的知识体系,可以借助数字技术、AR或VR等将课程与美学相结合,推动理论知识具象化。如医学研究生的生理解剖课、考古学研究生的古代历史场景复原课以及法学专业学生的古代法庭复原课等,将以往比较抽象的内容直接展现在学生面前,让教师从“知识的讲授者”转变为“美学的引领者”,培养兼具技术与人文精神的复合型人才。
  美育与政法类研究生专业课程的融合
  政法类高校法学特质鲜明,研究生课程主要以法学大类为主,包括“法理学”“宪法学”“中国法制史”等课程。从课程的具体教学实践上来看,很容易发现类似的理论课存在课程枯燥乏味、学生兴趣不足等现象,这些教学困境同样也是当今教育界亟待解决的难题。
  美育与政法类课程看似是两个毫不相关的话题,但两者在内在逻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