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58版
美育课程与政法类高校研究生 思政教育融合探索与实践
  却十分契合。法学讲究公平正义、逻辑必然,其中的公平之美、逻辑之美也正是美育中的重要内容。将美育与政法类研究生专业课相结合,引导学生从美的视角领悟政法精神,在法制框架下感受人文之美,在高等教育中助推研究生的个性发展。
  美育与政法类研究生专业课的深度融合需要从以下两个角度来实践:
  (一)在教学中融合
  法学课程主要以理论知识为主,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如果过分注重理论的分析讲解,忽视案例的重要性,很可能与法学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驰。
  在研究生教学实践中,教师的教学方式更灵活,学生的接受度更高,研究生任课教师在进行案例分析时,可通过影视剧切入,适时引入美育理论,帮助学生从审美的角度去认识法学本质。在“宪法”课程中,通过让学生共同探讨如何制定公平的制度,来感受法治带来的和谐之美;通过解析《联邦党人文集》中“以野心对抗野心”的权力制衡艺术;在“刑法”课堂中通过分析罪与罚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去分析正义与美的内在联系。
  将美育与政法类研究生课程紧密结合不仅有利于研究生的高素质发展,同时也是提高高校教学“四率”指标的可行之策。
  (二)在实践中融合
  课堂中美育与法学的融合终究是“ 纸上得来终觉浅”,许多高校仍停留在以“文本主义”为中心的教学困境中,忽视了研究生学习阶段实践经验的重要性。若将美育与法学的融合实践走出高校,走进社会,才能真正有助于提升学生对知识的全方位认识、理解与运用能力。
  许多高校针对法学专业学生定期开展模拟法庭、辩论赛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语言韵律与思维能力,综合运用课堂所学,体会法律带来的公平、和谐之美。但目前众多高校的法学实践仍停留在浅层,存在模拟法庭过于“戏剧化”等问题,因部分指导教师没有美育基础,其指导多停留在“法庭礼仪”等表层,只对学生的问候语言以及肢体语言进行指导,很难对学生的实践成果进行客观判断,难以实现法律论证与审美教育的有机统一。
  美育与研究生思政课程的融合
  (一)美育与研究生思政课程的融合现状
  2023年底发布的《教育部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强调,将美育融入教育教学活动各环节中,潜移默化地彰显育人实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 [7 ]美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俨然成为教育发展的大趋势,既贴合了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理念,更践行了“三全育人”教育目标,只有坚定不移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引,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把美育中丰富的历史资源与美学内涵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才能更高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与热忱,真正提升学生审美与思想教育的水准。但美育与思政教育分别属于不同层面,育人联合度不够,育人协同效果不佳 。根据研究生阶段的美育基本情况以及美育与思政融合现状,我们可以得出两者的融合难题主要体现在:美育课程地位边缘化、教学方式单一、理论性与实践性割裂以及评价系统较为模糊等方面。如何解决这些难题,如何将美育与研究生的思政教育更好结合,便是当下各大高校亟须思考的问题。 [8]
  (二)美育课程与研究生思政教育融合的基本思路
  美育课程与研究生思政教育有机融合的过程中需要不断探索,“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不断推陈出新,推动研究生美育与思政教育融入课堂、走进生活。在融合中应当遵循“理念创新、方法创新、实践创新、路径创新”的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