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59版
美育课程与政法类高校研究生 思政教育融合探索与实践
  本思路。
  一是在教学理念上创新,把美育课程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应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育人理念,把学生摆在第一位,充分发挥教师在课程体系中的引领作用,增强学生发现美、感受美以及创造美的能力。在课程与实践中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及使命感,各高校也应当充分重视美育在育人方面的关键作用,提高美育课程的分量,而不只是补充或者辅助的课程存在。
  二是在教学方法上创新,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实现跨学科融合教学。针对如今课堂中存在的教学方法单一的问题,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元的教学方式,把案例中的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堂教学,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就要考虑到目标、内容、方法、手段等各个方面 。[9] 比如,在艺术作品鉴赏、艺术创作中融入VR、AR等现代科技的元素,增强课程生动性与互动性,从而摆脱教师的“纯理论式”教学。此外还应将美育与其他课程融合,在跨学科教学过程中实现“三全育人”的教育目标。
  三是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深度结合。高校在研究生课程设置中,借助校园活动、校地合作等形式来提升美育与思政融合的实效性,有效避免课堂内容枯燥乏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学有所长。
  四是在评价系统上革新。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机制,综合考量研究生美育课程与思政融合的实际情形,设定客观的考核要求,避免评价系统的单一与模糊。研究生阶段是即将与社会接轨的关键时期,可以定时邀请校外专家与艺术界人士到校座谈,对美育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的当下情况给出实质性的意见。
  西北政法大学“法学+美育+思政”三位一体实践模式
  西北政法大学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基于得天独厚的校内外红色文化资源与独特的法学教育优势,积极探索“法学+美育+思政”的教育融合范式,全面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致力于打造“以德带美,以美融德”的课程体系,为培育德法兼修、德艺双馨的高层次人才做铺垫。
  ( 一)“法学+美育+思政”三位一体模式的实践方向
  通过不断探索实践路径,依靠国家政策的支持,创造性地把美育、思政教育和法学特色相结合。学校在实践上主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课内课外相结合原则,将“三位一体”模式贯穿学生学习生活中。
  在课程设置上,开设“法律与艺术”“法治文化专题”等相关课程,将法学理论和艺术审美相结合,让学生学习法律知识时,也能理解其中的美育原理,从而达到美育与政法类专业课的兼顾学习,让学生对案例中所涉及到的法条法规记忆深刻。同时把延安精神、红色法治精神等融入课堂中,把陕甘宁边区法治实践案例转化成现实的教学资源,将其融入教学过程中。加大对学生思想价值的引导力度,从而达到“法学+美育+思政”的融合育人目标。
  在实践层面,学校积极开展各种校内外文化活动,综合提升学生的能力与素养。开设艺术中心工作坊,组织学生参与法治戏剧的编排,连续七年举办“法治文化活动季”,排演《 庄严的审判》《人民法官马锡五》《 大树下的课堂》等红色教育类原创话剧,举办《黄河大合唱》专场音乐会,以及举行纪念“一二·九”运动经典诵读大赛等活动,不断增强“法学+美育+思政”三位一体教学的的实效性。以红色文化为纽带,巧妙地将美育与思政教育相融合,激发学生对红色文化的热爱,“润物无声”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