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课程与政法类高校研究生 思政教育融合探索与实践
成融合育人的目标。
(二)“法学+美育+思政”三位一体模式的具体实践路径
美育走进课堂,服务学生。在美育的实施过程中,走出独特的实践路径。
第一,跨学科课程的设置。与美育走进课堂的传统方式设置“音乐学概论”“美术概论”等通识课程有所不同,学校不仅有传统的通识课程,还创造性地将美育与学科融合,开设“法律与艺术”“法治影视作品研究”等跨学科课程。课程中老师带领学生赏析电影《秋菊打官司》中长镜头的运用,探讨“乡土司法”中程序正义的困境。致力于聚焦法律实践中的审美逻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参与热情。
第二,法治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作为西北地区法学教育与法学研究中心,学校经常开设模拟法庭、辩论赛等活动,并开设法治文化长廊(获评“法治文化教育基地” ) ,为学生带来丰富的校园活动,让学生在校园文化中感受逻辑之美、公平之美。2025年4月,西北政法大学正式揭牌“跟着微短剧来学法”创作计划评价与创作基地。日后,学校拟通过致力于创作法治微短剧,将法律知识、法治精神与美学理念相融合,在法治微短剧的传播过程中达到群众普法的宣传效果,同时进一步巩固学生的课堂所学、提升学生的审美认知与实践水平。
第三,校内外文化资源的结合。学校将校史与西北地区的红色文化相结合,编排原创校园剧《庄严的审判》,以“ 马锡五审判”为历史原型,结合当地民俗,添加陕北民间剪纸、信天游等元素,通过师生共同创作编排,再现“马背上的法庭”场景。此外,学校还多次组织研究生前往关中民俗博物馆、陕西省美术馆以及陕西考古博物馆等地,培育学生的美育精神,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第四,社会评价机制的引入。学校引入各领域专家、知名学者到校对课程进行指导工作,并开展讲座进行学术内容分享。2024年,召开以“路遥作品影视改编及其传播价值研究”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邀请陕西省各高校专家学者与影视界人士深入研讨路遥精神的时代内涵、特点及影响机制,针对路遥IP产生的时代环境以及路遥作品改编的影视作品及其周边的社会影响进行分析,使得师生对路遥作品及其影视改编的认识和理解进一步深化,切实提升研究生的美育素养。社会评价机制的引入有助于学生与社会各界思维的碰撞与知识的产出,使得学校的教学内容与形式多样化。
西北政法大学“法学+美育+思政”的融合路径不仅是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路径,更为其他政法类高校美育走进校园、美育融入课堂提供了实践范式。目前部分政法类高校美育进课堂意识仍存在不足,应当充分认识到美育与研究生课程以及思政教育的融合是一项兼具长期性、实效性和系统性的工程,只有不断探索、不断深化教育改革,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并持续推进“大美育”“大思政”格局建设,才能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更加利于“三全”人才的建设。
参考文献
[1]敖丽,王晓艺.高校艺术教育深化课程思政教学的改革与探究——以北京交通大学为例[J].大众文艺,2024(21):112-114.
[2]王骞,邓志勇.论当前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策略[J].江苏高教,2021(5):94-98.
[3]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20(10):2-9.
[4]何美枢.“00后”大学生美育教育困境和对策探析[J].大学,2020(14):57-58.
[5]李燮,刘迅.新时代研究生美育课程建设与改革实践探索[J].四川戏剧,2023(6):120-122.
[6]吴岩.建设中国“金课”[J].中国大学教学,2018(12):4-9.
[7]教育部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24(1):15-18.
[8]邓欢,王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深度融合的理路[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3(6):71-73.
[9]刘兴云.公共美育课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探析
[J].思想教育研究,2022(1):121-124.
作者简介
杨 晓 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艺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影视文学、文化传播
李 琳 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
(二)“法学+美育+思政”三位一体模式的具体实践路径
美育走进课堂,服务学生。在美育的实施过程中,走出独特的实践路径。
第一,跨学科课程的设置。与美育走进课堂的传统方式设置“音乐学概论”“美术概论”等通识课程有所不同,学校不仅有传统的通识课程,还创造性地将美育与学科融合,开设“法律与艺术”“法治影视作品研究”等跨学科课程。课程中老师带领学生赏析电影《秋菊打官司》中长镜头的运用,探讨“乡土司法”中程序正义的困境。致力于聚焦法律实践中的审美逻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参与热情。
第二,法治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作为西北地区法学教育与法学研究中心,学校经常开设模拟法庭、辩论赛等活动,并开设法治文化长廊(获评“法治文化教育基地” ) ,为学生带来丰富的校园活动,让学生在校园文化中感受逻辑之美、公平之美。2025年4月,西北政法大学正式揭牌“跟着微短剧来学法”创作计划评价与创作基地。日后,学校拟通过致力于创作法治微短剧,将法律知识、法治精神与美学理念相融合,在法治微短剧的传播过程中达到群众普法的宣传效果,同时进一步巩固学生的课堂所学、提升学生的审美认知与实践水平。
第三,校内外文化资源的结合。学校将校史与西北地区的红色文化相结合,编排原创校园剧《庄严的审判》,以“ 马锡五审判”为历史原型,结合当地民俗,添加陕北民间剪纸、信天游等元素,通过师生共同创作编排,再现“马背上的法庭”场景。此外,学校还多次组织研究生前往关中民俗博物馆、陕西省美术馆以及陕西考古博物馆等地,培育学生的美育精神,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第四,社会评价机制的引入。学校引入各领域专家、知名学者到校对课程进行指导工作,并开展讲座进行学术内容分享。2024年,召开以“路遥作品影视改编及其传播价值研究”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邀请陕西省各高校专家学者与影视界人士深入研讨路遥精神的时代内涵、特点及影响机制,针对路遥IP产生的时代环境以及路遥作品改编的影视作品及其周边的社会影响进行分析,使得师生对路遥作品及其影视改编的认识和理解进一步深化,切实提升研究生的美育素养。社会评价机制的引入有助于学生与社会各界思维的碰撞与知识的产出,使得学校的教学内容与形式多样化。
西北政法大学“法学+美育+思政”的融合路径不仅是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路径,更为其他政法类高校美育走进校园、美育融入课堂提供了实践范式。目前部分政法类高校美育进课堂意识仍存在不足,应当充分认识到美育与研究生课程以及思政教育的融合是一项兼具长期性、实效性和系统性的工程,只有不断探索、不断深化教育改革,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并持续推进“大美育”“大思政”格局建设,才能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更加利于“三全”人才的建设。
参考文献
[1]敖丽,王晓艺.高校艺术教育深化课程思政教学的改革与探究——以北京交通大学为例[J].大众文艺,2024(21):112-114.
[2]王骞,邓志勇.论当前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策略[J].江苏高教,2021(5):94-98.
[3]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20(10):2-9.
[4]何美枢.“00后”大学生美育教育困境和对策探析[J].大学,2020(14):57-58.
[5]李燮,刘迅.新时代研究生美育课程建设与改革实践探索[J].四川戏剧,2023(6):120-122.
[6]吴岩.建设中国“金课”[J].中国大学教学,2018(12):4-9.
[7]教育部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24(1):15-18.
[8]邓欢,王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深度融合的理路[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3(6):71-73.
[9]刘兴云.公共美育课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探析
[J].思想教育研究,2022(1):121-124.
作者简介
杨 晓 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艺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影视文学、文化传播
李 琳 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