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关税背景下 成都出口型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和对策研究
2025成都国际环保博览会暨中欧绿色低碳博览会举行
降至3%,并呈持续收缩态势。这一变化不仅反映出成都外贸结构的优化,也表明成都出口型企业正积极推动绿色转型并适应碳关税政策。从能源结构来看,成都出口型企业的生产方式高能耗问题已成明显短板,高耗电的机电行业已成低碳发展的关键。若未来欧美碳关税继续对企业用电的隐性碳排放追加征税,或者对其供应链上游碳排放进行追溯,那么成都机电产品将面临成本抬升、市场收缩与电力核算多重压力。与此同时,在欧盟颁布《新电池法案》、美国多次对中国光伏电池、锂电池、电动汽车等增加关税的背景下,成都的新能源产业也依然面临绿色壁垒。
碳关税背景下出口产业高质量发展对策
成都在碳关税应对方面已有一定基础,如“零碳券”补贴、绿色低碳产业支持、碳市场能力建设中心的成立。然而,面对碳关税带来的长期挑战,成都仍需进一步提升市场准入能力,提升市场准入能力,实施企业分层赋能,锻造零碳产业链长板,优化碳关税应对机制,确保成都出口企业在全球绿色贸易体系中占据优势,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提升市场准入能力
政府政策引导对于成都出口型企业的低碳转型至关重要。碳关税政策复杂,企业信息获取渠道有限,缺乏专业应对能力。目前,成都已设立“全国碳市场能力建设(成都)中心”,但针对出口型企业的碳关税适应政策支持尚需细化。建议在此基础上设立“碳关税应对中心”,组建专项工作组实时跟踪欧盟CBAM、美国CCA、英国CBAM等最新动态,提供精准化的政策解读与碳核算支持,定期为出口型企业发布风险评级。依托“成都市零碳券管理平台”和“全国碳市场能力建设(成都)中心”网站,完成碳足迹数据管理,建设成都出口型企业碳足迹数据库,开发税负模拟及碳数据校验工具,完成碳数据管理以提升数据的国际认可度。利用成都西部枢纽优势,加大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等新兴市场的政策资源倾斜,同时针对欧盟等碳关税征收国对低碳产品的潜在偏好,引导出口型企业凭借“绿链”继续开拓市场,规避同质化竞争。
(二)打造低碳联运枢纽
在物流运输端,成都需建立“多式联运+碳税测算”系统,优化交通信息平台的碳数据管理功能,增设碳排放监测模块,定期生成物流碳排放分析报告。继续加强绿色航运与绿色公路建设,推动运输工具的清洁能源转型。同时,支持企业需通过海外仓本地化运营降低跨境运输碳排。梳理出口型企业境外铁路运输需求,争取将其纳入国际铁路清洁化改造的谈判议程中,争取在运输环节获得更优惠的政策支持和成本分担机制。此外,推动成渝双城经济圈加快“绿电” 、碳数据、绿色物流等资源共通与共享,通过建立“成渝碳交易平台”,探索物流碳排放的跨区域核算互认机制,推动成渝碳市场的互联互通,以实现出口型企业的信息共享与风险共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