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95版
以进一步深化改革持续推进陕西高水平对外开放
  航空直航、高铁路网、多式联运等国际运输走廊和交通枢纽建设,建好用好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西安浐灞国际港、“中欧班列+海外仓”供应链、“+西欧”集结线路等,打通面向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中亚国家的交通物流运输网络通道,畅通国际物流体系,夯实对外开放经济交流合作设施交通网络基础。三是用好用活外经贸专项资金。积极发挥好国家外经贸专项资金对企业开拓涉外市场的推动作用,适度放宽对外投资企业融资条件,加大信贷支持力度,适当增加面向“走出去”企业的融资规模,支持相关企业在科技、农业、能源、机械、电子器件、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中亚国家加强国际合作、有序参与国际竞争。四是鼓励高校院所拓展对外交流合作。创新国际科技合作模式,鼓励陕西相关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示范区等与其他国家共同构建联合实验室、科技合作园区等创新合作平台,放大国家级、省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作用,努力发挥新型智库在融通中外文化、增进文明交流中的独特作用 ,[ 12]围绕服务国家外交合作重点领域和重大现实问题等开展理论实践研究,进一步深化国际科技人文交流合作,全面提升我省对外开放国际形象。五是加强国际科研攻关合作。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围绕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生产需求,探索建立由国内外一流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涉外企业等共同参与的科技攻关、技术推广团队,积极产出服务国家战略、科技含量顶尖的科研成果。
  (四)加大复合型涉外人才培养力度
  一是依托陕西科教资源优势,推动构建高校及科研院所构建国际合作联盟,鼓励陕西优质教育资源“借船出海”开展境外办学,制定实施面向对外开放、加强国际合作的专项型、复合型、综合型人才培养计划,面向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青年提供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积极引进、培育涉外问题研究、沟通交流、组织保障、商务投资等方面紧缺人才,补齐语言通、专业精、竞争强、优势足的对外开放人才缺口不足,助力国际交流合作,赢得国际竞争战略资源优势。二是建立专业人才共培共用共享机制。坚持政企联动、校企合作、对话协商、优势互补,主动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签订合作框架协议,推动构建技能人才技能人才共培共用共享机制,加大专业化技能人才培养力度,持续壮大企业实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队伍,为企业高水平“走出去”“引进来”提供坚实人才支撑。三是完善涉外人才配套政策。做强做大“留学陕西”“创业陕西”等外事品牌,依托现有资源载体、围绕群体需求特点,针对尖端人才、高层次人才、重点人才等出台“一站式、全链条、跨周期”服务保障支持政策,支持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人才来陕创业兴业、投资学习,做到关键涉外人才“引进来、留得住”,助力陕西更加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在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发挥更大作用,持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13]。
  参考文献
  [1]韩洁,胡璐,潘洁,等.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N].陕西日报,2024-07-10(03).
  [2]着眼全国大局发挥自身优势明确主攻方向 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陕西篇章[N].陕西日报,2023-05-18(01).
  [3]齐小英,屈荔鹏,刘瞾琼,等.把握机遇真抓实干勇毅前行 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陕西新篇章[N].陕西日报,2024-03-07(04).
  [4]轩辕杨子.陕西自贸试验区建设八周年硕果累累[N].西安日报,2025-04-09(02).
  [5]肖倩.三十八项改革创新成果在全国复制推广[N].陕西日报,2025-04-09(01).
  [6]李光辉,侯菁.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举措——深入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25(1):1-16.
  [7]王铁山.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助推西部地区全面开放[J].中国对外贸易,2025(3):34-35.
  [8]王静.对接国际高标准推进自贸试验区制度型开放研究——RCEP标准对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重点产业影响分析[J].社会科学家,2024(5):34-42.
  [9]本报评论员.着力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N].陕西日报,2023-05-24(01).
  [10]程丽辉,崔琰,周忆南.关中城市群产业协同发展策略[J].开发研究,2020(6):56-62.
  [11]邢灿.关中平原城市群协同发展再提速[N].中国城市报,2023-08-28(A03).
  [12]邓国胜.社会智库的独特作用与价值——《关于社会智库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解读[J].中国社会组织,2017(10):13-14.
  [13]徐颖.陕西开放型经济“乘风破浪”[N].陕西日报,2023-05-18(11).
  作者简介
  惠 甜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办公室职员,研究方向为地方政府治理和绩效评估、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