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200版
陕北非遗艺术的守护与传承
文/王德铭

  陕北说书艺人王成
  陕北,这片曾经孕育华夏文明的沃土,如今依然跃动着生生不息的文化脉搏。当现代文明的浪潮席卷而来,这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陕北说书、陕北民歌与陕北大唢呐,正以其独特的艺术语言,诉说着高原儿女的精神史诗,完成着从文化记忆到时代符号的华美蜕变。它们既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活在当下的文化实践。在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中,这些古老的艺术形式正在探索出一条独特的传承之路,让文化血脉在创新中延续,让高原灵魂在时代中回响。
  陕北说书:一方水土的精神叙事
  陕北说书作为陕北艺术的集大成者,其在艺术形式、内容叙事、精神表达上的独特性,是陕北人文化自信的“原生土壤”。这种独特性并非孤立存在,而是深深植根于陕北的地理环境与人文历史,成为无法被复制的文化标识,凝聚着地域文化基因。陕北说书的唱词里,始终藏着陕北人的生存智慧与精神底色,与黄土高原的地理环境相融,成为陕北人身份认同的精神图腾,也让外人一听到说书的三弦声,就联想到“黄土、窑洞、信天游”的陕北意象。
  陕北说书的传承绝非单一的“技艺保护”,而是文化血脉延续的核心环节。当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工业化、城市化对地域文化形成冲击时,陕北说书以其“贴近生活、扎根民众”的特质,成为维系地域文化认同的精神内核。2006年,陕北说书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国家层面对“地域文化承载民族精神”的认可,也为陕北说书赋予了“彰显国家文化自信”的使命。陕北说书之所以能成为非遗传承的典范,主要源于其内在的“文化基因三重性” — —地域根脉基因、精神载体基因、语言活化石基因,这三重基因相互嵌套,共同构筑了文化自信的根基,也为非遗传承提供了不可复制的核心竞争力。
  (一)数字时代陕北说书的创新传播
  从石油工人到专业说书艺人,王成的个人成长轨迹,正是陕北说书与文化自信相互成就的生动缩影。他的表演与创作,鲜活地诠释了这一艺术的独特魅力。作为陕北艺术基因的继承者与当代生命力的激活者,王成通过“一人多角”“地域叙事”“刚柔并济”等艺术实践,使这门古老艺术在传承中愈发鲜活,并使其从“黄土高原的声音”升华为承载民族文化的记忆标识。
  王成曾坦言道:“若没有老艺人教的传统脚本,我的创新就是‘无根之木’;若不做创新,传统说书也吸引不了年轻人。”老一辈传承人(如张俊功)以“守护者”角色为核心,通过“口传心授”传递传统技艺的“本真性”——坚守“三弦演奏的传统技法”“陕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