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202版
陕北非遗艺术的守护与传承

陕北青年民歌手柳强强

新陕北民歌百灵鸟吴采乐
组织歌会、比赛,为民歌传承搭建起广阔舞台。
  陕北民歌的“深情”,源于它与黄土高原生产生活的深度绑定。每一句唱腔、每一个意象,都是高原灵魂的直接投射。而它之所以能跨越时代,关键在于“守得住魂、跟得上时”。从民歌大师王向荣的现代编曲,到民间歌会的持续开展,再到柳强强、吴采乐等人的艺术实践,都在不断践行“原生态与创新性”的共生之路,让古老民歌始终焕发时代生机。
  (一)原生态:守住高原灵魂的“根”
  “原生态”从不是“固化的老腔调”,而是对高原精神与文化基因的坚守。王向荣改编传统曲目时,从未丢弃“三弦的苍凉、板胡的高亢”,更保留陕北方言的咬字韵味,如《走西口》的改编中,“赶脚人”的苦难与坚韧仍藏在每一个滑音里,让听众能触摸到高原生活的温度;柳强强深耕传统,从在西安音乐学院硕士深造到担任中国音乐家协会陕北民歌研究会副秘书长,始终以“习得老艺人的唱腔精髓”为根基:他演绎《圪梁梁》时,“ 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情感底色未变,陕北话“圪梁梁”的轻声音韵未改,让老听众听见“熟悉的高原魂” 。
  (二)创新性:赋予高原灵魂“新的唱腔”
  创新,是让高原灵魂在当代焕发新声的关键,柳强强与吴采乐的实践正是这一路径的典范。柳强强从2014年登上央视CCTV-7春节特别节目,到2016年于国家大剧院唱响《永远的信天游》,再到2018年录制《歌手与微笑》《福账单》,一步步将黄土坡的歌声带向全国。吴采乐则以“陕北民歌甜歌小天后”之姿,自2016年荣获首届陕北民歌大赛“十佳新苗”,至2022年在陕西省运会闭幕式上放歌,再到2024年跻身《星光大道》年度十强。他们以不断跨越的舞台,让全国观众透过屏幕,听见了高原灵魂在时代的回响。
  他们的代表作品,体现了传统韵味与现代审美共生。柳强强的《心尖尖的你》《情歌飘过黄土铺》,将陕北民歌的质朴情感与现代编曲结合;《我是陕北娃》里“黄土坡上长大,黄河水滋养我”,既满是高原生活气息,又用明快节奏贴合当代听众审美。吴采乐的《看山》唱“山变绿、水变清”,以传统秧歌调记录乡村振兴下的高原新貌;她翻唱的《罗刹海市》以陕北唱腔融合流行元素,收获35亿次播放,体现着年轻群体对“高原灵魂新表达”的认可。他们的实践证明了高原的魂,依然能唱进当代人的心里。
  传承的核心在于,要让民歌深深融入生活肌理,延续的正是“艺术的生命力根植于人民”这一传统。柳强强在2020年举办“献给家乡的爱”公益演唱会,2024年又以淳朴乡音唱响千年波罗古堡。吴采乐于2024年推出《横采飞扬 乐在其山》大型公益演唱会。她还作为横山公安形象大使,以歌声传递法治精神与正向能量。他们的歌唱,从不囿于舞台的聚光灯下,更走向乡间的广场、故里的街巷,让高原民歌真正回归日常,成为“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
  陕北大唢呐:生命仪式的灵魂乐章
  陕北人将“出生、婚嫁、死亡”视为生命的三大核心节点,而陕北大唢呐正是这些节点的“叙事者”。大唢呐是黄土高原生命仪式的核心声学载体,以嘹亮音色与多样曲牌(如婚礼《大摆队》、葬礼《哭皇天》等),承载陕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