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203版
陕北非遗艺术的守护与传承

  陕北唢呐高家班
人敬畏生命、豁达处世的精神内核。大唢呐的音色特质,恰是陕北人豪爽与内敛并存的性格。这种刚柔并济的声学表达,与陕北民歌“信天游的高远、秧歌调的明快”,共同构成地域性格的艺术双生体。其传承创新的实践,在高家班60余年的艺术历程中具象化,为民间非遗“活态延续”提供核心范式。
  (一)高家班的传承创新范式
  陕北大唢呐的传承,曾长期面临着技艺依赖口传心授、学习需5-8年周期的困境,而高家班的传承路径,正是对“非遗活态传承理论”的创新回应:通过“家族传承的稳定性”与“社会传习的开放性”结合,构建“可持续传承生态”。创始人高称平先生,是陕北唢呐非遗传承人。在家族传承中,家族后辈高小峰、高鹏等人自幼听唢呐长大,这种“耳濡目染的情感联结”成为传承最坚实的根基。这种“情感驱动”比单纯的“职业选择”更具持久性,破解了“年轻一代不愿学”的困境,也是高家班能延续60余年的核心原因。高家班以“家族为纽带”的传承模式,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以“自幼根植的热爱”为根,以“与时俱进的探索”为枝,让陕北唢呐的嘹亮乐声既能回应传统仪式的需求,也能走进当代舞台与创作现场,延续着这门非遗艺术的生命活力。
  随着时代发展,高家班突破“家族传承”的局限,构建“家族+社会”的双轨传习体系,契合非遗活态传承需要大众化参与的要求。高家班建立“技法拆解+曲库整理”的教学体系:将“循环换气”拆解为“气息储存-缓慢释放-口鼻配合”三步练习,将《三对面》《大摆队》等经典曲牌录制影像资料,避免“口传心授的随机性”;面向社会招收学员时,既教技法,也讲陕北民俗,让非家族学员也能理解“唢呐与仪式的关联”。从高家班走出的五十多位学员,如今多成为各地唢呐骨干,实现“传承范围的扩容”。高家班的创新,从未脱离陕北大唢呐的本质属性,而是基于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实现“守正”与“拓维”的平衡。在保留“陕北调式底色”的基础上,以精准的气息控制诠释曲目里“高原生机”的现代表达,让家族技艺与当代创作形成对话。
  (二)演奏风格里的“情感底色”
  在高家班的演奏中,激昂奔放与细腻婉转交织并行,这正是陕北人“外显豪爽、内藏深情”的性格写照。无论是《黄土谣》的苍凉,还是《沸腾的大理河》的酣畅,那乐声都像黄土高原上的风,裹挟着生命的粗粝与温度,令人顿生共情与敬畏。高称平先生与张伦老师创作的《大登殿》《出宫殿》等作品,便是最佳例证。它们印证了要真正传递地域精髓,演奏者必须对那片土地的生活与精神怀有深刻共情。唯有如此,才能从“技巧执行者”蜕变为“精神表达者”,为乐声注入独一无二的“魂”,这也成为高家班最核心、最难以复制的艺术印记。
  陕北说书、陕北民歌与陕北大唢呐,共同承载着“高原灵魂的精神血脉”。它们深深植根于陕北的自然山川、民俗风情与历史传统之中,如同三颗璀璨的明珠,交相辉映,照亮了这片黄土地的文化天空。从陕北说书的鲜活叙事、民歌的炽热情感到大唢呐的高亢音色,它们共同构筑了“黄土高原文化自信”的生动名片,更以地域文化的多样实践,为中华文明注入鲜活力量。通过对这些非遗的守护与传播,陕北文化正跨越山河,成为世界感知中华文明的窗口,亦以民间艺术的蓬勃生机,推动中华文化在世界舞台上熠熠生辉。